孔孟之乡网消息 中华文化学院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日前受邀参加在江苏宜兴大觉寺举办的“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研讨会,并致辞表示,当前海峡两岸之间,缺的是心灵之桥,缺的是沟通、理解。人与人相隔,族与族相别,群与群相分。族群被撕裂,民意被玩弄。“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桥,没有沟通不了的事情,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以下为叶小文的致辞全文:
我对文化问题研究不多。张践教授转告了会议的两岸主办方的热情邀请,星云法师也说你作为中华文化学院的副院长,应该来参加这个会,支持两岸学者推进文化交流的努力。各位盛情难却。大师有言,更应从命。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当然更需要切实推动的大智慧。会议安排我先讲,我就不揣冒昧,谈点浅薄之见,抛砖引玉。
一、正当其时
2008年台湾挫败陈水扁策划的“入联公投”后,台海局势度过高危期,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势头,进行了一系列会谈,签署了若干协议,达成了诸多共识。尤其是商签和实施ECFA,使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平发展开始步入制度化轨道。
但两岸长期疏离,促进融合,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一种路径选项,就是沿着“先经济,再文化,再政治”的路线图推进。
先经济。经济先走起来,这是基础。寻求共同利益的步子走实了,增进共同利益的链条拉紧了,实现共同繁荣的愿景看清了,就开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了。
再文化。进一步谈起来。两岸之间可以先办有共识的事,先说有共识的话。哪个话题好说,就多说。哪个话题不好说,就少说,或者放一放,以后再说。一家人总有能说到一起的话题吧?不说今天说明天,不说今人说古人,说孔夫子,说释迦牟尼,说老子道德经,说孙子兵法,总能说到一起。谈不了政治,就不妨先谈文化。谈不了现代,就不妨先谈传统。谈不了今人,就不妨先谈先人。谈得多了,人人持瑾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破题的灵感就来了,融合的共识就多了。
再政治。共识多了,民意强了,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就有条件以虚带实,以民促官,进一步推动政治协商,促进两岸融合。
如果沿着这条“先经济,再文化,再政治”的路线图推进,在现有的经济交流已经热起来的基础上,及时提出“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的话题,可以说正当其时。现在确实到了呼吁朝野各个方面、天下有识之士,都来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献计出力的时候了。我们两岸一起弘扬中华文化优秀的传统,有助于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捐前嫌,弃小隙,谋大局,务长远,抚平历史创伤,终结两岸对立。
二、建树良多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近年来的两岸文化交流,可圈可点,建树良多。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今天的会议在佛光山的祖廷大觉寺举行,这里就列举两岸佛教交流的三例。其中形成的共识,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弘扬。
例一,兄弟和合钟(终)相连
苏州寒山古刹的钟声,从唐朝敲响,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传下来的。它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经历了中华民族的多少曲折坎坷,见证过骨肉亲人的多少离合悲欢。大家都喜欢听寒山寺的钟声。钟,乃佛教法器,是佛门寺院报时警世的讯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听到钟声能祛除人之百八烦恼。在中华民族盛唐气象再现的今天,寒山寺的法师们齐发大愿,精心铸成两口仿唐古钟,一口名为“和合钟”,安奉大陆;一口名为“和平钟”,送到台湾。两岸佛门兄弟同结法谊,共续前缘,兄弟和合钟相连,也是两岸骨肉至亲终究要相连、要团圆!2006年9月9日,佛光山在台北林口体育馆、台南高雄佛光山总部和台中彰化体育馆三地,同时举行了有6万多佛教信徒参与的、庄严隆重的“祈求两岸和平人民安乐回向法会”。“兄弟和合钟”在两岸同时敲响。这是千年诗意、千年钟声的因缘汇聚;绵绵法情、浓浓乡情的融合交响;同胞兄弟、骨肉至亲的深切思念;和合共生、合则安乐的时代潮音。
两岸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听信蛊惑同胞分离的邪见,会让我们中华民族痛上加痛、苦上增苦;放任挑动兄弟相煎的逆行,会把我们骨肉亲人推向地狱,投入火坑!和平安定,共同发展,是华夏儿女最大的愿望,中华民族最大的福报!佛教讲世间有“八苦”。我们中华民族当下最大的苦、最深的痛、最重的烦恼,就是我们仍然处于“八苦”之一的“爱别离苦”的煎熬之中,这是两岸多少骨肉同胞的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星云法师诗云:“两岸尘缘如梦幻,骨肉至亲不往还;苏州古刹寒山寺,和平钟声到台湾”。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渡众生。
例二,同出一源,以桥相通
杭州的桥,有说不尽的画意诗情,道不完的深情厚谊。杭州灵隐寺为了表达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血脉相连,为了寄托对兄弟寺庙的无尽思念,特地打造了一座“同源桥”,专程送到台湾中台禅寺。
此桥,用10吨铜铸成,桥长近10米,桥洞跨度两米。桥上108罗汉熠熠生辉,桥身一侧雕刻着杭州西湖和灵隐寺景观,以及灵隐寺木鱼法师的诗:“西湖桃柳喜逢春,燕子将归认主人。拂面和风生暖意,山光水色见精神。”另一侧雕刻着台湾日月潭和中台禅寺景观,以及中台禅寺惟觉法师的诗:“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悟时登桥到乐土,迷时寻找桥不现。”
2007年12月22日,台湾中台禅寺举办了迎接“同源桥”7万人群众大会。
桥,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念着古人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轻诵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们仿佛还听到桥上的放歌,河边的踏梦。桥之用在“通”,通东西南北,通此岸彼岸。无论关山险阻、江河阻断,有桥则可以飞津济渡、跨水行空。佛教认为,桥可以通今生来世、上下十方,所以要修桥铺路,普度众生。现在海峡两岸之间,缺的是心灵之桥,缺的是沟通、理解。人与人相隔,族与族相别,群与群相分。族群被撕裂,民意被玩弄。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桥,没有沟通不了的事情,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人度桥,桥度人,度尽劫波兄弟在,度尽烦恼成大觉。觉,就是要走出迷误,“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灵隐寺赠送的这座桥名为“同源”。两岸佛教同根同脉、同出一源。念的是同一本经,传的是同一个法,走的是同一座桥,拜的是同一个佛。念佛的人虽然是“小桥流水人家”,却要成就大千世界的无量功德。隔山隔水不隔音。日月潭边听风雨,西湖影里念家国,一桥两岸通三界,直教人心出娑婆。
例三,心跟心更加紧密
2009年3月,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无锡开幕、台北闭幕。几十个国家近千名与会者,同日从无锡经南京飞抵台北。吴伯雄先生在闭幕致辞中感言,“去年这个时候,有人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有没有可能跨越海峡共同主办,开幕在大陆,闭幕在台湾,我当时觉得不可能,难度很高。但由于过去一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使得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实现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2008年7月4日两岸开始包机直航,12月开始大三通,所以可以在无锡举行开幕典礼后,从南京只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飞到台北举行闭幕典礼,这不只是距离的缩短,更表示彼此之间心跟心更加紧密。”
心跟心更加紧密,就要交流沟通。不通则痛,痛乃不通。血脉、经络不通则百病生焉。高山也好,大海也好,对情谊对血缘对传统对文化对心灵,是隔不开的。老百姓讲“走亲戚”。亲戚之间走多了,隔阂就淡了,亲情就浓了,心也就通了。这走动中,包括两岸的宗教交流。两岸佛教界一直致力于“三通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现在好了,“三通”已通,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前所未有。两岸佛教界趁势而上,共办国际论坛,广邀世界宾朋,同享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耀。
心跟心更加紧密,就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古人说“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一种声音不会好听,只有一个颜色没有文采,只有一种味道不会好吃,只有一件物品难言好坏。存异需求同,以和为贵。“台独”势力叫嚣“去中国化”,但他们无论如何去不掉中国文化的根、民族文化的魂。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是求同存异的一个好话题。
心跟心更加紧密,就要“众缘和合”。这是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大家都心领神会。五指各有长短,只有不争短长,屈指抱拳,才能积聚力量;只有相互依靠,“合十”祈福,才能皆大欢喜。佛陀拈花一笑,问弟子花是什么香?是花瓣香、花粉香?不,是众缘和合的香,这才是花香的源头和真谛。
心跟心更加紧密,就要“以和为尚”。难怪僧人称为“和尚”。两岸“和尚”合办论坛,给我们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促我们都来“以和为尚”。
三、扎实推进
我看了大家、尤其是台湾“两岸统合学会”学者为会议准备的材料,很有创建。受大家启发,我以为,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可从五个方面努力。
第一,凝聚深度共识。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推进两岸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有这样深度的文化共识与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路,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其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理论基础,就可以如“两岸统合学会”所主张的那样,反对分离,接受分治,推动统合,共议统一。
第二,放大名人效应。文化融合,需要文化名人特殊的示范、感召和带动,“譬如北辰,众星共之”。例如,台湾星云法师当选为CCTV年度“中华之光十大杰出人物”.,得到两岸的高度认同。这样难得的名人效应,就应该用足、用好。
第三,依托民间力量。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坐而论道,要有基地,有依托,才能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地推动起来。例如,两岸佛教交流,就可以依托台湾佛光山,以及其他台湾著名佛教团体和道教、妈祖庙宇。而在大陆的站点,就可以依托宜兴大觉寺。
第四,探索合作方案。这次台湾学者提出若干议案,如两岸四地使用“中华卡”,两岸使用共同的中华文化教材,促进两岸文字趋同化,着手两岸共编历史教科书,等等。虽然如何操作,需要研究,但台湾学者的这种务实态度,就很值得我们大陆学者学习和借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五,推动文化协议。以虚务实,虚功实做。以点带面,专案先行。以民促官,水到渠成。
这次会议在宜兴的大觉寺开,是个好兆头。觉者,悟也。有觉就能悟,有悟就有梦,有梦就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