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有学者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也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除了它的实际功用外,还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能写一手好字曾经被视为一种竞争的资本,一件足以令人自豪的事情。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面临的困境
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与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很多情况下,手写、笔写常常会被键盘上的“敲字如飞”所取代。而因为长期使用键盘输入,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结构。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种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国生产的商品的标识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日本从中小学到文科大学书法都是一门必修课,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滋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血液。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让汉字沦为一种“失落的文明”。
围绕汉字发生的几件很有意味的事情
针对汉字书写危机,中央电视台近期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据主办方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负责人介绍,汉字听写大会的电视形态研究和论证进行了两年,全台上下非常重视,科教频道为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制作准备。因为事关重大,大家都希望尽量严谨。“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广大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紧张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国家级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最广的文化娱乐赛事之一,充分说明了国家、地方教育部门、有关媒体对传承汉字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开启,一方面可以检验国民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另一方面让汉字文化得以交融,让人们“振兴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让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充分展示汉字书写的真谛和魅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当成为一种高端的全民文化娱乐的大事!
与此同时,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节目在河南卫视开播。在节目中,中小学生比拼写字能力,在被难住时,孩子可以打电话求助家长,但成人也误答连连。这个节目凸显当代中国人“写字能力”严重退化。据报道,《汉字英雄》开播以来收视率连续杀入全国前十。一款和节目同名、可玩游戏的应用软件下载量也高达80万次。不少书店设立了汉字学习专柜,书法教室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电视等媒体正在带动起一股重视汉字书写的热潮。
其实不仅在内地,港台许多的文化界人士也对内地的汉字运用颇有微词。这种訾议并不仅仅限于汉字的书写,还有汉字使用上的“简繁之争”。不久前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在微博中写道:“在内地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微博中“正体字”本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现在中国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而港台的规范字是繁体字。在语言政策的争议上,台湾采用的“正体字”这一词语除了含“标准汉字”之义,还意味着繁体字是“正统的汉字”。马英九曾发表谈话表示,不应将“正体字”称为“繁体字”。他认为将中国人使用几千年的正统汉字称之为“繁体字”是对正统汉字的“不公平”,因此应当称之为“正体字”。
黄秋生的“吐槽”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表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类属中文,简体字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相比之下,繁体字乃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所谓“华夏文明”;文字的变革和传承并没有冲突,不是所有人都看懂甲骨文才能拯救华夏文明。就传承而言,繁体字也许胜过简体字;但就使用来看,简体字绝对胜过繁体字。汉字简化是历史必然。
不要以为只有中国人才会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倍加关注,其实,在这方面不乏全身心关注和研究汉字的“国际主义战士”。被网民称作“汉字叔叔”的62岁的美国人理查德·希尔斯就是其中一位。理查德·希尔斯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美妙的故事”。他倾其所有,自费研究汉字字源,将九万六千多个古代中文字形收录在网上,建立起“汉字字源网”,供人们免费查阅。在美国,理查德·希尔斯只是个“小人物”;在中国的日子里,他的物质生活几近潦倒。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经常往来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几乎将所有积蓄都用来购买珍贵的中国古文字典籍。加上“汉字字源网”的建设、维护,这些年的投入超过30万美元。“尽管贫穷,但我不后悔,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做的是我喜欢的事”。在“汉字叔叔”看来,“自己虽然不像很多美国朋友有房有车,但是他们没有来过中国,没有领略到汉字的奥妙。这些经历和愉悦,千金不换。”这样一位文字界的“白求恩”,真让人感动不已。
所谓的汉字危机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的“汉字危机”,其实并非自今日始,最初表现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上。
新中国诞生之初,为了尽快扫除文盲,当然也为了与旧文化决裂,中央政府倡导、推行了一套汉字简化方案。这一方案的施行,从正面看,大大降低了汉字的书写难度,方便了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去学习、掌握和运用汉字,对文化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汉字简化,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觑:简化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使年轻一代阅读古籍出现障碍,人为地造成了大陆与港台地区在文字使用上的分隔状态……当然这些负面影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完全都被其正面效应掩盖着,人们纵然有非议也往往都会被压抑着而表现为一种腹诽。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日渐增多,文字使用上的龃龉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再就是大陆民众言论环境较前大为宽松,所以汉字“繁简之争”也就呈现出一种日趋激化的态势。而由黄秋生的微博引发出的热议,不过是近期汉字“繁简之争”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说过:“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能混淆。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后来他因此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含冤自尽。一些简化字的确有“苟简”之嫌,大概与绵延近一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主张有关。既然简化字只是拼音化的准备和权宜之计,考虑不周全也就在所难免。如今,汉字废除论也就是拼音化也许可以不提了,繁体字恢复论还在争议中,尤其是知识界呼声最烈。如《汉字五千年》总策划兼撰稿指导麦天枢就说过:“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比我们几十年的历史重要得多”。更多专家则指出,“复繁”是用错误的手段改正当年“苟简”的错误。繁简并用、识繁用简是比较稳妥的做法。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都需要加以珍惜,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留出适当的缓冲期,逐步规范和整形是必要的,但不应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
而汉字危机的“重症”,乃是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公众瞩目的汉字“失写症”现象。
由央视和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文化类节目,原本出于“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率很高,所以其间暴露出的成人、孩子在汉字书写上低能的问题,引起了国民的热议和反思。有网友道:“难道将来,写汉字会成为一种绝活?”这是一种调侃,也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可怕的现实。
据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熨帖”一词的正确率仅有可怜的10%。一档电视节目,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汗颜、犯难的“公众考题”,这难怪要让许多人感叹“汉字的危机来了”!
汉字“失写症”固然是一种危机,但这一危机的形成大多非“主观故意”,而“网络文字”对传统汉字的冲击往往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生造“网络文字”的主力军多为处于文化积累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行为冲击了传统汉字,也影响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比如用88代表拜拜,用MM代表妹妹,用GG代表哥哥;比如一个囧字,意义特别丰富,不同的使用环境中意义也不一样……这对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丰富,还是一种冲击?
除了网民们为了方便快捷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文字,对汉字文化产生的冲击,现在很多广告商也在肆意错改、错用汉文字,比如:“咳不容缓”“饭醉团伙”“骑乐无穷”“一戴添骄”“天尝地酒”“无胃不至”……汉字可以说正遭受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的冲击。
再有一点,就是书法遭到空前的冷落。这里的书法既指书法艺术,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书写。自夏商时代起,特别是自西周以后,书法就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六艺”之一,“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包括了文字识读和书法。我国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开设有写字课,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从铅笔到硬笔再到毛笔,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不过在近年来的升学重压之下,写字课时间多半被其他主要课程占用,或者干脆被改成了自习。
有人说:键盘革命,成了“手写体的诅咒”。今天,随着计算机、手机以及网络的普及,电子文档渐渐改变了大众书写方式,键盘几乎取代了笔,成为文字的“书写工具”,办公越来越趋于“无纸化”……这些,使得手写的意义日见式微。中国的大中小学,清一色都是应试教育———非考不教,既然升学考试不考书法,谋职应聘只看你的电脑操作水平,这书法课程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需要决定投入,既然升学、就业与书法已经没有太大的联系,又有多少家长、学子愿意为书法投资呢?书法被冷落似乎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汉字是否真的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不过,很多人认为,现在舆论界、学术界炒得热乎的“汉字危机”,其实不过是一种“居安思危”,因为汉字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机会,并不像某些专家渲染的那么恐怖和不堪。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假如长时间不练习手写汉字,那提笔忘字就在所难免。科技在进步,书写方式也在变革。习惯用五笔输入法的人,用笔写字依然能写得较为准确。如今键盘上敲字速度很快的人,往往都用拼音输入,比如打出“鳏寡孤独”“罄竹难书”“魑魅魍魉”等笔画比较多的成语,只要会念,甚至连前后鼻音、是否翘舌都不必考虑。“提笔忘字”被有的人评价为现代“文盲”,这个标签贴得有些过分。现在不少人离开电脑书写就错漏百出,甚至不能书写,这是一种电脑依赖症的表现。但是,书写本来就是一种技能,依靠笔还是电脑来写其实并不重要,要看到以电脑的方式来进行文字交流,效率更高更轻松,这是一种进步。当然,打字又快,又能写得一手好字,那就再好不过了。用手写字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显得效率低下,从书写的工具来看,从甲骨文、竹简上的字,到写在纸上的毛笔字、钢笔字,人类的书写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到现在电脑打字、语音识别,更是把文字表达的速度提升到了极致,这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再者,电子文档方便多次修改。如果只论结果,无论用笔还是用电脑写作,只是使用工具不同,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电脑输入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写,中国人不会写字的日子不会出现。
面对“汉字危机”引发的焦虑,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表示,书写能力退化并非汉字才有,英语世界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他说,解决书写能力退化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学校进行文字书写能力的相关训练,而汉字书法在传统时代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在现代同样可以作为艺术来保留下去。所以,面对“汉字危机”不必太悲观,汉字会有人遗忘,也会有人把它作为艺术去热爱和传承。”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从改进输入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汉字“失写症”的方法。他说,使用“形码”输入法或许是缓解“汉字危机”的一个办法。“形码”是依形编码,使用时就相当于直接输入汉字,唯一性强,人们就不容易忘掉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使得汉字得以在信息时代照样地传承与弘扬。许院士还建议,国家可以将“避免汉字出现危机”与“形码科研和教学”正式立项,邀请有关专家研究汉字从教学到输入的科学方法,从根本上防止“汉字危机”。北大教授张颐武也在微博上发表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在计算机时代,汉字书写将会在手写电脑中复兴。新的电脑一般都有手写功能。可以倡导大家用这种方法多练练字,保证自己不患上汉字“失写症”。
其实,“汉字危机”这一感觉形成的深层原因,还是我们强烈的“文化危机”感。因为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标识和载体,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只需“牵一发”,我们的文化便会“动全身”。这里我想摘引香港学人梁文道先生发表于2009年4月15日《南方周末》上的一段论述,借以证明这两种危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汉字改造计划背后的种种张力。它不单是为了扫盲(其实,即便扫除文盲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常见步骤),更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把中国从过去的‘天下中心’变成现代民族国家之林的一员。问题是外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总是要求我们统一国语,并以语言驾驭文字,仿效西方民族国家在语言上的种种规划。但这种举措却与传统中国文言分离,以文字形体为思维核心的现实差得太远。这是现代民族主义不可排解的内在紧张,一方面想要树立自我,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跟随现成的模式;每一个民族国家都要宣称自己的独特,但每一个国家宣称自己独特的方法却是一模一样的。围绕汉字汉语的种种争议正源自这种深层的矛盾:如果它要成为一套现代的民族国家语文,就必须放弃自己固有的特色;如果它要保持字形构义、言文分离的传统,就不得不违反现代民族主义的惯见模式。所以语言和文字的问题总会特别敏感地引起中国人的兴趣,从媒体上的方言和口音之争,到汉字该不该回复繁体的论战,再小的涟漪下面都是汹涌矛盾的暗流。昔日我们以改革汉字为代价,换回民族国家大舞台的入场券,于是留下了难忘的创口和难解的矛盾,与现代中国建立过程中的各种耻辱一起进入集体记忆。今天我们自觉强盛,自然就有抹除伤口的冲动,以回复汉字原貌为崛起象征。近年有不少学者重提古人的‘天下’秩序,觉得它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石的‘国际’秩序外的另一选择。把‘天下’的重现和汉字的复原这两种提法放在一起并观,实在是件别有兴味的事。”一场简化汉字运动,绝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化,更体现出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诸多用心。而今很多国人连汉字的书写都陷入了困境,这自然让关注民族复兴、关心民族文化的国人内心涌起巨大的浪涛———全民患上“失写症”与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相称的。
不管怎么说,现阶段我们许多同胞在手写汉字方面的表现确实令人尴尬———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危机”,其原因何在,如何去应对,这实在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