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10月22日晚上7点,由腾讯互动娱乐(简称“腾讯互娱”)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联合打造的高规格文化盛宴“名家风范大成之道——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拉开序幕。蔡志忠、叶辛、海岩、李克明、吴为山、章绍同、项阳、卢小旭、慕容湮儿等来自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众多顶尖大师和当红新锐共聚一堂,幕天席地,纵意畅谈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共同畅想互联网时代里的全新艺术形态。
文学篇
遥望50年——中国文学的未来猜想
马东:今天作为我们的第一场论坛,跟文学相关,我来介绍我们将请到台中间来的几位,首先有请著名作家海岩老师,著名作家叶辛老师,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仁珪教授,中华儒道研究协会理事长李克明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老师,网络作家慕容湮儿小姐。
马东:主办方给我一个题目,是想请各位老师站在今天看一看50年之后中国文学的发展,我觉得潜藏了一些话题,好像文学在什么时代特别好,什么时代特别不好。理性地看待这件事,穿越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纵向的切面,但其中的文脉相承从来都不曾断,也许从来没有文学最好的时代,只是有一个时期现象特别地显著,比如说30年代很多作家的作品流传到今天,80年代初因为思想解放的运动而产生的一批作品,但文脉相传绵延不绝一直没有断过。以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文学是什么样的?50年之后又是什么样的?50年之后我们重新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叹呢?海岩老师先说。
海岩:确实,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说到了文学它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五千年来中华的文化延续不断,这样的一个延续不断的文化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我就感觉到那是我们古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一个叫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叫商业化的时代。在互联网的时代和商业化的时代,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前五十年甚至是前十年都不能预料的。比如说前几十年我们还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这几十年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恰恰相反,越是西方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历史上从来都是这个地球上的最主流的文化,但是现在变成了很边缘的文化,西方文化变成了主流文化。所以我们很难判断未来中国的文学在中国年轻一代心里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希望它有像现在中央提出的中国梦一样,有复兴的可能。还有文学的表现形式我们也很难预料,比如说我们说看一本书,这本书几千年了,到我们这儿纸质的书就没有了吗?刚才说到竹简,新的考古证明,在竹简的时代主要是用毛笔写的。而为什么会有竹简呢?是因为当时所谓的纸是不能保存的。所以,当时一些经典是被刻在竹子上用以保存,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用笔来写的,这是考古的一个新发现,至少用笔和纸几千年了,是不是到今天我们就不能用了。有人说未来几年小说就没有了,都到网上看慕容了。但有一点我有自信,有一些人还是看书比在屏幕上看更惬意,这是一种。第二,数字的信息能保留多久?目前没有证据。
马东:我做过一个节目叫汉字英雄,我做这个节目是反响很大的,大家都不知道很多的字怎么写得。
海岩:中国的作家中我是目前有可能唯一一个不用电脑写作的,都是用纸和笔。
马东:您还保持这个?
海岩:我拿纸笔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激情和灵感,但跟年轻人说用纸笔写是没有灵感的,可能是习惯的问题。
马东:人家网络作家一年3000多万字,您那纸写我们只能敬佩了。您的赋呢?
赵仁珪:我也用电脑,我觉得拿纸写跟用电脑写或者是阅读书跟阅读网络小说确实感觉不一样。以后有网络了阅读起来多方便啊!但是我觉得打一个比方,比如说看足球,你说在电视上看其实看得更清楚,有大场面有细节,汗珠子都可以看清楚,高清的电视。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非要到现场去看呢?感觉不一样,气场不一样,氛围不一样,有的到那狂欢了,有的到那发泄了,所以拿手写或者是阅读书也是这样的。我们要是纯阅读的话,比如到公园里读一本书,我会拿这本书而不会背一台电脑,我拿书看累了以后,可以歇一会儿。这段非常精彩的我还可以用笔在上面评价一下,这是和古人交流了,确切说是有直接的交流了,这个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纸质的东西不会消亡,不用担心,五千年都消亡不了。
马东:蔡老师我依稀看到50年后您还是这样,那时候您的世界观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
蔡志忠:我自己画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我不认为现在网络作家将来一定会变得没有价值,我相信披头士任何一首歌都是一百年后跟今天一样,像贝多芬和莫扎特,古龙和金庸很高雅,他们在报纸上有很多的读者,必须要写成这样,要让那么多人同时喜欢。事实上这是没有办法的,适者生存。当然我们所谓的文学那是另外一种层次,像唐朝和宋朝还是有些不一样。我们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再拿纸质课本上学了,都拿iPad,他长大就不会进书店,现在有很多书都卖不掉,后来书店变成了网络,像过去所说的收藏版,但那不是真正拿来阅读的,所以大陆的阅读也是这样的。今天下午我就下了200万字,就是格林童话。
所以将来的作家可能会像李白、杜甫或者是杜牧一样,没有办法靠写作来赚钱,像今天歌星没有办法靠卖唱片来赚钱只能靠现场。
马东:叶老师今天有人能写出流传到五十年之后的作品吗?
叶辛:我想应该有的,文学的世界历来是缤纷多彩的,50年后,由于互联网甚至是比互联网更加先进的技术介入,文学的世界会更加的缤纷多彩。这十几天中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了以后,我关注到我们的报纸,对门罗有两种介绍,一种介绍说写短篇小说的、当家庭妇女的女作家,短篇小说都不讲情节的,很多报纸都引用了她的一句话,短篇小说就像一个人走进一个房子,这边看看那边看看,走出房子再看看;另外一种报纸又说门罗这个老太太她的短篇小说特别讲究情节,她又引用了她的话,我要写一个小说就要有一个故事。其实,两边都没有说错,因为我也读过门罗的小说。她有时候很不注重情节,但每一篇小说确实是有一个很有质感的故事。你把她的小说变成网络的作品也会很好看的。正是基于这点我在想50年后文学的世界还会更加的缤纷多彩。
李克明:传统经典如果今天努力的话,50年后应该是它非常蓬勃的时代。前几天我在一个论坛上讲了一个话题是资本主义必然崩盘,经典商道必然崛起。国内文学世界发生的事情都是跟着西方世界走的,其实西方世界本身发生了很多很多的问题,美国政府最近关门了,美国的债务那么高,可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是跟着西方的趋势走,今天国内有这么好的市场和传统文化,其实我们自己可以走出一条路,走出这一条路不跟着西方世界走,创造出自己的局面,不止是经典的商道包括国学都会很好的。
黄丹:大家都比我乐观,我可能比较悲观一点,我小时候没有电视,我们是看巴尔扎克和雨果的小说长大的,我孩子八岁了,他是读不下去的。在他的概念中对世界的描述都是那些科幻的、未来的。我现在是担心当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会消弥现实跟网络的距离,他们会沉浸在那个时代。我无法想象50年后的人会什么样。我们以前有汉服、唐诗、宋词、元曲,这是很好的传统,但现在的年轻人会继承它吗?我有所担心。
叶辛:我觉得你过于悲观了,500年后你所说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会流传下去,而且50年以后的电影会比今天的电影更好看。
马东:黄老师50年后北京电影学院肯定在,文学系有没有就很难说了。
黄丹:变成电影制作系。
马东:50年后慕容小姐可能是唯一可以发表评论的人吧?你估计50年后是什么样的?
慕容湮儿:我可能50年之后不写小说了,或许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觉得往后互联网的时代影响会更大,像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作家,自从有了网络,自己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想写的东西,出版、影视从来没有想过,现在有了网络门槛相对低了,所有喜欢写小说的人都可以动笔自己写一下。但我相信经典的作品是可以流传下去的,我在网上看一些小说,看完了我还是要买书,因为我喜欢收藏它。因为我自己喜欢所以我会把它保留下来。
马东:我们不管你的预言会不会准,我们只求你一件事,50年后告诉那时候的人50年前有一些人在一个凉风席席的晚上坐在孔子研究院一起探讨50年后的话题。谢谢各位老师的观点分享,在腾讯互动娱乐论坛上讲出您的艺术观点和心里话。
马东:主办方给我一个题目,是想请各位老师站在今天看一看50年之后中国文学的发展,我觉得潜藏了一些话题,好像文学在什么时代特别好,什么时代特别不好。理性地看待这件事,穿越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纵向的切面,但其中的文脉相承从来都不曾断,也许从来没有文学最好的时代,只是有一个时期现象特别地显著,比如说30年代很多作家的作品流传到今天,80年代初因为思想解放的运动而产生的一批作品,但文脉相传绵延不绝一直没有断过。以这个角度来看,今天的文学是什么样的?50年之后又是什么样的?50年之后我们重新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叹呢?海岩老师先说。
海岩:确实,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说到了文学它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五千年来中华的文化延续不断,这样的一个延续不断的文化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我就感觉到那是我们古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一个叫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叫商业化的时代。在互联网的时代和商业化的时代,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前五十年甚至是前十年都不能预料的。比如说前几十年我们还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这几十年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恰恰相反,越是西方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历史上从来都是这个地球上的最主流的文化,但是现在变成了很边缘的文化,西方文化变成了主流文化。所以我们很难判断未来中国的文学在中国年轻一代心里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希望它有像现在中央提出的中国梦一样,有复兴的可能。还有文学的表现形式我们也很难预料,比如说我们说看一本书,这本书几千年了,到我们这儿纸质的书就没有了吗?刚才说到竹简,新的考古证明,在竹简的时代主要是用毛笔写的。而为什么会有竹简呢?是因为当时所谓的纸是不能保存的。所以,当时一些经典是被刻在竹子上用以保存,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用笔来写的,这是考古的一个新发现,至少用笔和纸几千年了,是不是到今天我们就不能用了。有人说未来几年小说就没有了,都到网上看慕容了。但有一点我有自信,有一些人还是看书比在屏幕上看更惬意,这是一种。第二,数字的信息能保留多久?目前没有证据。
马东:我做过一个节目叫汉字英雄,我做这个节目是反响很大的,大家都不知道很多的字怎么写得。
海岩:中国的作家中我是目前有可能唯一一个不用电脑写作的,都是用纸和笔。
马东:您还保持这个?
海岩:我拿纸笔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激情和灵感,但跟年轻人说用纸笔写是没有灵感的,可能是习惯的问题。
马东:人家网络作家一年3000多万字,您那纸写我们只能敬佩了。您的赋呢?
赵仁珪:我也用电脑,我觉得拿纸写跟用电脑写或者是阅读书跟阅读网络小说确实感觉不一样。以后有网络了阅读起来多方便啊!但是我觉得打一个比方,比如说看足球,你说在电视上看其实看得更清楚,有大场面有细节,汗珠子都可以看清楚,高清的电视。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非要到现场去看呢?感觉不一样,气场不一样,氛围不一样,有的到那狂欢了,有的到那发泄了,所以拿手写或者是阅读书也是这样的。我们要是纯阅读的话,比如到公园里读一本书,我会拿这本书而不会背一台电脑,我拿书看累了以后,可以歇一会儿。这段非常精彩的我还可以用笔在上面评价一下,这是和古人交流了,确切说是有直接的交流了,这个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纸质的东西不会消亡,不用担心,五千年都消亡不了。
马东:蔡老师我依稀看到50年后您还是这样,那时候您的世界观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
蔡志忠:我自己画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我不认为现在网络作家将来一定会变得没有价值,我相信披头士任何一首歌都是一百年后跟今天一样,像贝多芬和莫扎特,古龙和金庸很高雅,他们在报纸上有很多的读者,必须要写成这样,要让那么多人同时喜欢。事实上这是没有办法的,适者生存。当然我们所谓的文学那是另外一种层次,像唐朝和宋朝还是有些不一样。我们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再拿纸质课本上学了,都拿iPad,他长大就不会进书店,现在有很多书都卖不掉,后来书店变成了网络,像过去所说的收藏版,但那不是真正拿来阅读的,所以大陆的阅读也是这样的。今天下午我就下了200万字,就是格林童话。
所以将来的作家可能会像李白、杜甫或者是杜牧一样,没有办法靠写作来赚钱,像今天歌星没有办法靠卖唱片来赚钱只能靠现场。
马东:叶老师今天有人能写出流传到五十年之后的作品吗?
叶辛:我想应该有的,文学的世界历来是缤纷多彩的,50年后,由于互联网甚至是比互联网更加先进的技术介入,文学的世界会更加的缤纷多彩。这十几天中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了以后,我关注到我们的报纸,对门罗有两种介绍,一种介绍说写短篇小说的、当家庭妇女的女作家,短篇小说都不讲情节的,很多报纸都引用了她的一句话,短篇小说就像一个人走进一个房子,这边看看那边看看,走出房子再看看;另外一种报纸又说门罗这个老太太她的短篇小说特别讲究情节,她又引用了她的话,我要写一个小说就要有一个故事。其实,两边都没有说错,因为我也读过门罗的小说。她有时候很不注重情节,但每一篇小说确实是有一个很有质感的故事。你把她的小说变成网络的作品也会很好看的。正是基于这点我在想50年后文学的世界还会更加的缤纷多彩。
李克明:传统经典如果今天努力的话,50年后应该是它非常蓬勃的时代。前几天我在一个论坛上讲了一个话题是资本主义必然崩盘,经典商道必然崛起。国内文学世界发生的事情都是跟着西方世界走的,其实西方世界本身发生了很多很多的问题,美国政府最近关门了,美国的债务那么高,可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是跟着西方的趋势走,今天国内有这么好的市场和传统文化,其实我们自己可以走出一条路,走出这一条路不跟着西方世界走,创造出自己的局面,不止是经典的商道包括国学都会很好的。
黄丹:大家都比我乐观,我可能比较悲观一点,我小时候没有电视,我们是看巴尔扎克和雨果的小说长大的,我孩子八岁了,他是读不下去的。在他的概念中对世界的描述都是那些科幻的、未来的。我现在是担心当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会消弥现实跟网络的距离,他们会沉浸在那个时代。我无法想象50年后的人会什么样。我们以前有汉服、唐诗、宋词、元曲,这是很好的传统,但现在的年轻人会继承它吗?我有所担心。
叶辛:我觉得你过于悲观了,500年后你所说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会流传下去,而且50年以后的电影会比今天的电影更好看。
马东:黄老师50年后北京电影学院肯定在,文学系有没有就很难说了。
黄丹:变成电影制作系。
马东:50年后慕容小姐可能是唯一可以发表评论的人吧?你估计50年后是什么样的?
慕容湮儿:我可能50年之后不写小说了,或许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觉得往后互联网的时代影响会更大,像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作家,自从有了网络,自己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想写的东西,出版、影视从来没有想过,现在有了网络门槛相对低了,所有喜欢写小说的人都可以动笔自己写一下。但我相信经典的作品是可以流传下去的,我在网上看一些小说,看完了我还是要买书,因为我喜欢收藏它。因为我自己喜欢所以我会把它保留下来。
马东:我们不管你的预言会不会准,我们只求你一件事,50年后告诉那时候的人50年前有一些人在一个凉风席席的晚上坐在孔子研究院一起探讨50年后的话题。谢谢各位老师的观点分享,在腾讯互动娱乐论坛上讲出您的艺术观点和心里话。
美术篇
艺术与商业,平衡还是倾斜,融合还是冲突?
马东:我们下面开始“名家风范大成之道”的美术部分。四位好,美术方面的话题希望我们能够找到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我们自己对于美术的想象都是哪位当代画家的画又在哪个拍卖上面破纪录了,它就变成了我们衡量这些画家价值和作品价值的一个标杆。价值和价格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李老师能不能先开始给我们谈谈。李一:刚才你提到了实际上它是两个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它的艺术价值,一个是它的市场价值。总的来讲,艺术市场是一步一步地在往上起,但画家的日子不好过。我也常常在很多研讨会上讲,画家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艺术家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特别是艺术家应该感谢山东。山东是艺术发展最早的地方,而且山东的艺术氛围在全国比其他省都做得好。艺术市场火是火起来了,但随之出现很多问题,画家们比价格,甚至比拍卖。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两者之间应该是统一的,画得好市场价格也应该高,这种情况也有但很少。我觉得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艺术传播它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作为艺术家本人来讲,我们应该把艺术创作这个方面做好。至于说艺术的流通,包括交换等方面,那得请市场的人来做。
马东:您觉得艺术家不应该更多地关注这方面?
李一:因为每个艺术家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睡,也要花钱,不能说不关心,但是你的本质,画家的天职是画画。
马东:我们换一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是科技的进步,其实对于整个的艺术创作形式都在产生一个冲击。霍老师你还是坚持手绘,然后再扫描,通过软件或者其他的艺术手段再独立的把它完成出来。科技进步到底对艺术创作起到什么作用?吴为山:我做电影,电影是从胶片到数字化,这是电影领域最大的进步。从电影美术来说,从传统的电影美术到数字化,国外的大片和国内的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时代以后,可能对画家是一个挑战,但为了迎合这个市场还是得有一些高科技的手段。
马东:杨奇怎么看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在你们的工作当中肯定跟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更多一些。杨奇:我一直是这么想的,基本上会看到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创作形式,即制作的形式和媒介在变化;第二是呈现的形式。
马东:就是把受众融入到游戏当中的一部分,把你的艺术行为也包含在整个设计和创作里面。
杨奇: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可能性,之前是没有的。第二种我举一个小例子,像吴老师也应该有所了解。我们一直说做一些雕塑,真的从事艺术雕塑创作的人,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危机感,即3D打印技术。我个人感觉,未来的十年它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技术,会成为一个潮流,这对传统的手工设计冲击也很大。展现形式没有变,但创作手段变了。应该不算冲击,形式变得多元了,大家选择的角度也会更多。
马东:科技和艺术是水涨船高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水越来越高,但是艺术创作永远浮在水的上面,它会在水平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智慧。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智慧,它又是一种物理性上说不清的东西,产生的意念和意向,以及意向和意向之间的关系,就是大脑里面的弱电关系,所产生的奇妙的关系,往往在技术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奇幻的,能够被辨识的,但又是说不太清楚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创作。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现在小孩子、年轻人去玩的游戏,有没有参与过其中,有没有看过游戏原画,它的艺术价值是怎么看。先从杨奇开始。
杨奇:说游戏原画,应该说是插画艺术衍生的艺术门类。现在有很多插画大师,我们这个圈子里崇拜的大师,他们可能还在微博,还没有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其实在西方是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的。霍廷霄:游戏我还略知一二。8、9年前拍《十面埋伏》,和游戏公司签约去做《十面埋伏》这个游戏。游戏这个行当大家不太知道,背后潜藏着一个庞大的工厂。我去过很多家的游戏公司,现在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好,实际是有很多潜在的商业机会,大家不知道游戏还能这么赚钱,谁都没有想到游戏这个商业这么赚钱。往往人们都不知道,实际它不比电影盈利要低。我所知道的是略知一二。
马东:我觉得各位老师的见解让我们受益良多。今天在这个现场,虽然我们都是一些年轻的朋友,但是相关的这三个话题跟你们或近或远都有关系。在艺术话题的讨论当中,万万千千说不尽,也许永远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就像昨天程武先生所说,讨论的价值往往大于结论。“名家风范 大成之道”腾讯互动娱乐高峰论坛到这儿就结束,谢谢大家!
#p#副标题#e#马东:您觉得艺术家不应该更多地关注这方面?
李一:因为每个艺术家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睡,也要花钱,不能说不关心,但是你的本质,画家的天职是画画。
马东:我们换一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是科技的进步,其实对于整个的艺术创作形式都在产生一个冲击。霍老师你还是坚持手绘,然后再扫描,通过软件或者其他的艺术手段再独立的把它完成出来。科技进步到底对艺术创作起到什么作用?吴为山:我做电影,电影是从胶片到数字化,这是电影领域最大的进步。从电影美术来说,从传统的电影美术到数字化,国外的大片和国内的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时代以后,可能对画家是一个挑战,但为了迎合这个市场还是得有一些高科技的手段。
马东:杨奇怎么看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在你们的工作当中肯定跟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更多一些。杨奇:我一直是这么想的,基本上会看到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创作形式,即制作的形式和媒介在变化;第二是呈现的形式。
马东:就是把受众融入到游戏当中的一部分,把你的艺术行为也包含在整个设计和创作里面。
杨奇: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可能性,之前是没有的。第二种我举一个小例子,像吴老师也应该有所了解。我们一直说做一些雕塑,真的从事艺术雕塑创作的人,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危机感,即3D打印技术。我个人感觉,未来的十年它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技术,会成为一个潮流,这对传统的手工设计冲击也很大。展现形式没有变,但创作手段变了。应该不算冲击,形式变得多元了,大家选择的角度也会更多。
马东:科技和艺术是水涨船高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水越来越高,但是艺术创作永远浮在水的上面,它会在水平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智慧。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智慧,它又是一种物理性上说不清的东西,产生的意念和意向,以及意向和意向之间的关系,就是大脑里面的弱电关系,所产生的奇妙的关系,往往在技术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奇幻的,能够被辨识的,但又是说不太清楚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创作。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现在小孩子、年轻人去玩的游戏,有没有参与过其中,有没有看过游戏原画,它的艺术价值是怎么看。先从杨奇开始。
杨奇:说游戏原画,应该说是插画艺术衍生的艺术门类。现在有很多插画大师,我们这个圈子里崇拜的大师,他们可能还在微博,还没有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其实在西方是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的。霍廷霄:游戏我还略知一二。8、9年前拍《十面埋伏》,和游戏公司签约去做《十面埋伏》这个游戏。游戏这个行当大家不太知道,背后潜藏着一个庞大的工厂。我去过很多家的游戏公司,现在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好,实际是有很多潜在的商业机会,大家不知道游戏还能这么赚钱,谁都没有想到游戏这个商业这么赚钱。往往人们都不知道,实际它不比电影盈利要低。我所知道的是略知一二。
马东:我觉得各位老师的见解让我们受益良多。今天在这个现场,虽然我们都是一些年轻的朋友,但是相关的这三个话题跟你们或近或远都有关系。在艺术话题的讨论当中,万万千千说不尽,也许永远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就像昨天程武先生所说,讨论的价值往往大于结论。“名家风范 大成之道”腾讯互动娱乐高峰论坛到这儿就结束,谢谢大家!
音乐篇
音乐产业 所衍生的文化问题
马东:这一场论坛是关于音乐的话题,我相信这个话题在座的同学们不见得完全熟悉,但是谁不是音乐爱好者呢?所以,让我们来介绍今天参加第一场论坛的几位嘉宾,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项阳先生,音乐制作人卢小旭先生,东亚唱片余秉翰先生,海蝶唱片毕晓世先生,作曲家章绍同老师。有请几位就座。
其实五位老师的背景不同,主题这样的话题特别难,所以我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不得不出卖另外一个朋友就是音乐人高晓松,他曾经跟我私下里做一个讨论说中国人音乐不行,说你去西方走一走,西方人对音乐的理解,他的多样性绝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中国人对音乐包括音乐的记录从古至今,我们在调式上在表现形态上都偏单调。我听这个虽然没法儿争但内心总是有这样的疑问,我今天提出来,我们中国人在音乐里面是不是先天比别人差一截?
项阳项阳:高晓松老师说到了这是一个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性,这本身是一个差异性的问题。我说做这种比较有意思,但是我们应该看它是怎么样的比法?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光奇,他当年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做过三个乐系的比较,欧洲、阿拉伯和中国的比较。这有体系的问题,体系是建立在各自的基础上架构起来的东西,那么音乐的体系就是律调谱器。在此基础上西方有和声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是他们在他们的音乐思维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不能说他们有和声我们没有和声我们没有体系,我们说我们自己的体系,要不然从两周到汉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有这么多浩如烟海的乐曲都是松散的和毫无章法的吗?现在的东西需要总结。但这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我们的音乐更多是接受着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跟着人家的屁股在走,把我们的耳朵都训练成西方的耳朵了。由此,我们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走,我们到国外去走总也跟不上人家,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中国人不行。中国人行的东西在哪儿呢?我们的教育已经把中国人培养成中国人不行了。
余秉翰马东:您指的是我们系统的音乐教育?项老师的观点几位认可吗?
余秉翰:我觉得严谨一点说高晓松老师说的是流行音乐这一块,我们是被西方影响很大的,这个是事实。因为在整个产业的层面来说,我们从艺人和版权概念、企划概念、宣传发行概念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几大唱片公司。大的宏观来说,我经常开玩笑说几百年前的古典音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我们现在学的宋词也是当年的歌词啊。
马东:对啊,问题是这个宋词当年怎么唱的我们不知道。
余秉翰:那个都是有词牌和规律的。所以在产业来说没有错,我们是在跟随着西方。可是中国一直有很多不同的音乐的形态,只不过在流行音乐这一块,我们真的被西方影响很多,包括了R&B、R&B 本身就是外国流传的,就是一个律动跟Blues里的,这是中国人血液里没有的,中国人我过去的感觉是比较在意文字多于旋律。
马东:如果中国人更多地在意文字多于旋律其实就是我们在音乐上差那么一截是吗?
毕晓世:我先插一句,这样去争论这个点有点奇怪。第一,首先从民族性来讲全世界包括美国还要到非洲去学人家黑人的东西,每个民族有自己血液的属性、音乐的喜好,小到中国有56个民族,最差的汉族是没有节奏的。这是没有对错的,你随便到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站起来就唱,这是没有对错只是一个习惯。为什么高晓松这个话有误导性?他说的是他在美国呆了很长的时间,我是比较客观的,首先你这样认为比如说中国现在产生了一些音乐剧,有一些音乐剧真的不错,但是在摇篮里就被扼杀了。
毕晓世马东:为什么?谁杀死的?
毕晓世:娱乐,因为大家看的是好莱坞的、英国的,所有的经典剧目直接对比现在的产品,他们没有对错。
章绍同:我觉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有不同的语言。我们现在感觉到我们的民族比较习惯于欣赏有文字的音乐,就是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相对来说比较难一点。
章绍同
毕晓世毕晓世:今天我跟项老师交流了,他做传统音乐的研究,研究必须要给所有的学生有延续,还是要跟市场接轨的。只是说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谁也躲不过市场这一关。
卢小旭马东:这个话题本身就值得讨论。刚才卢先生一直是没有说话的,我说到是不是非得面对市场开始点头,您是什么观点?
卢小旭:刚才说的中西音乐的问题,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我就泛泛地指现在有一种音乐叫“中国风”,他们公司的许嵩就是这个风格特别火的,特别受90后追逐的音乐人。所以在做游戏音乐里也发现,现在市场上最卖钱的游戏都是中国题材的,武侠、仙侠、玄幻都是跟中国的四大名著和金庸的小说改编的,我们在以乐器为题材做很多的打造。所以说我觉得,高晓松说的音乐可能是指流行音乐,只有我之前最早也是做唱片的,十年前做唱片的,但是觉得唱片不好做就转到做游戏音乐了,可是我也知道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看。
马东:黄永玉老先生说,我们老说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文化没有先进,因为没有落后,所以没有这个项度上的比较,只有繁荣和凋零。这个时代文化多样性越多,长花长草就繁荣,甚至还有毒草。不管有毒没毒,没有草和花就要凋零,这段话作为所有艺术形态和市场的根基来总结今天这个论坛就特别有意义。我们共同期待的是,无论市场环境怎么变化,音乐的草原更加地繁盛,长出花和草以及一些也许我们并不喜欢,但它必然要出现的东西。谢谢各位跟我们分享你们的音乐观点。谢谢各位老师。
其实五位老师的背景不同,主题这样的话题特别难,所以我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不得不出卖另外一个朋友就是音乐人高晓松,他曾经跟我私下里做一个讨论说中国人音乐不行,说你去西方走一走,西方人对音乐的理解,他的多样性绝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中国人对音乐包括音乐的记录从古至今,我们在调式上在表现形态上都偏单调。我听这个虽然没法儿争但内心总是有这样的疑问,我今天提出来,我们中国人在音乐里面是不是先天比别人差一截?
项阳项阳:高晓松老师说到了这是一个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性,这本身是一个差异性的问题。我说做这种比较有意思,但是我们应该看它是怎么样的比法?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光奇,他当年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做过三个乐系的比较,欧洲、阿拉伯和中国的比较。这有体系的问题,体系是建立在各自的基础上架构起来的东西,那么音乐的体系就是律调谱器。在此基础上西方有和声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是他们在他们的音乐思维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不能说他们有和声我们没有和声我们没有体系,我们说我们自己的体系,要不然从两周到汉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有这么多浩如烟海的乐曲都是松散的和毫无章法的吗?现在的东西需要总结。但这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我们的音乐更多是接受着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跟着人家的屁股在走,把我们的耳朵都训练成西方的耳朵了。由此,我们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走,我们到国外去走总也跟不上人家,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中国人不行。中国人行的东西在哪儿呢?我们的教育已经把中国人培养成中国人不行了。
余秉翰马东:您指的是我们系统的音乐教育?项老师的观点几位认可吗?
余秉翰:我觉得严谨一点说高晓松老师说的是流行音乐这一块,我们是被西方影响很大的,这个是事实。因为在整个产业的层面来说,我们从艺人和版权概念、企划概念、宣传发行概念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几大唱片公司。大的宏观来说,我经常开玩笑说几百年前的古典音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我们现在学的宋词也是当年的歌词啊。
马东:对啊,问题是这个宋词当年怎么唱的我们不知道。
余秉翰:那个都是有词牌和规律的。所以在产业来说没有错,我们是在跟随着西方。可是中国一直有很多不同的音乐的形态,只不过在流行音乐这一块,我们真的被西方影响很多,包括了R&B、R&B 本身就是外国流传的,就是一个律动跟Blues里的,这是中国人血液里没有的,中国人我过去的感觉是比较在意文字多于旋律。
马东:如果中国人更多地在意文字多于旋律其实就是我们在音乐上差那么一截是吗?
毕晓世:我先插一句,这样去争论这个点有点奇怪。第一,首先从民族性来讲全世界包括美国还要到非洲去学人家黑人的东西,每个民族有自己血液的属性、音乐的喜好,小到中国有56个民族,最差的汉族是没有节奏的。这是没有对错的,你随便到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站起来就唱,这是没有对错只是一个习惯。为什么高晓松这个话有误导性?他说的是他在美国呆了很长的时间,我是比较客观的,首先你这样认为比如说中国现在产生了一些音乐剧,有一些音乐剧真的不错,但是在摇篮里就被扼杀了。
毕晓世马东:为什么?谁杀死的?
毕晓世:娱乐,因为大家看的是好莱坞的、英国的,所有的经典剧目直接对比现在的产品,他们没有对错。
章绍同:我觉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有不同的语言。我们现在感觉到我们的民族比较习惯于欣赏有文字的音乐,就是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相对来说比较难一点。
章绍同
毕晓世毕晓世:今天我跟项老师交流了,他做传统音乐的研究,研究必须要给所有的学生有延续,还是要跟市场接轨的。只是说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谁也躲不过市场这一关。
卢小旭马东:这个话题本身就值得讨论。刚才卢先生一直是没有说话的,我说到是不是非得面对市场开始点头,您是什么观点?
卢小旭:刚才说的中西音乐的问题,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我就泛泛地指现在有一种音乐叫“中国风”,他们公司的许嵩就是这个风格特别火的,特别受90后追逐的音乐人。所以在做游戏音乐里也发现,现在市场上最卖钱的游戏都是中国题材的,武侠、仙侠、玄幻都是跟中国的四大名著和金庸的小说改编的,我们在以乐器为题材做很多的打造。所以说我觉得,高晓松说的音乐可能是指流行音乐,只有我之前最早也是做唱片的,十年前做唱片的,但是觉得唱片不好做就转到做游戏音乐了,可是我也知道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看。
马东:黄永玉老先生说,我们老说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文化没有先进,因为没有落后,所以没有这个项度上的比较,只有繁荣和凋零。这个时代文化多样性越多,长花长草就繁荣,甚至还有毒草。不管有毒没毒,没有草和花就要凋零,这段话作为所有艺术形态和市场的根基来总结今天这个论坛就特别有意义。我们共同期待的是,无论市场环境怎么变化,音乐的草原更加地繁盛,长出花和草以及一些也许我们并不喜欢,但它必然要出现的东西。谢谢各位跟我们分享你们的音乐观点。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