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27日在孔子诞生地曲阜举行颁奖典礼,中国学者李学勤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获此殊荣。
李学勤是国际知名学者,当代古文字、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军人。他1933年生于北京,1951-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起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后任所长。
“孔子文化奖”组委会在颁奖辞中评价说,“中华文明的探源者、守望者”李学勤针对宋代以来低估中国古代文明的思潮,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同时,他将孔子儒学置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广阔背景中,结合出土资料,研究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认定由孔子整理传世的六经是儒家思想理论的源头活水。
另一位获奖者安乐哲被组委会誉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阐释者”。组委会认为,安乐哲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广中国典籍,翻译了《论语》、《老子》、《中庸》、《孙子兵法》等多部经典,构建了独到的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体系,消解了以往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一些误读与隔阂。
安乐哲1947年出生于加拿大,1978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他说,“我们与许多同道,献身于孔子儒学的传统历史与当代价值,对我们来说,没有比这项大奖再高的荣誉。”
“孔子文化奖”是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在2009年共同设立的国际奖项,每年颁发给在儒学研究和推广领域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名个人和一所机构(团体或非政府组织)。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中国孔子基金会等个人和机构先后获奖。
据悉,从今年开始,“孔子文化奖”将改为每两年推选一次。
附获奖者简介:
李学勤先生 1933年生于北京,1951-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起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后任所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1997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多次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达慕思大学,日本关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港台地区与国外大学研究任教。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多次在欧美亚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李学勤先生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与古文献学家,国际知名学者,当代古文字、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军人。李先生的学科范围是中国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方面。在甲骨学研究中,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中,强调“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因素综合研究,推动制订西周金文历谱,在分期上取得新成果。在战国文字研究中,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趋于成立。在简帛研究中,参加整理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清华简等多种珍贵材料,并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有明显成绩和影响。发表专著有50余部,代表作品有《殷墟文字缀合》(与人合作)、《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集》、《新出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周易经传溯源》、《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走出疑古时代》、《失落的文明》、《缀古集》、《四海寻珍》、《夏商周年代学札记》、《重写学术史》、《李学勤文集》等等。另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几十年来,李学勤先生致力于追寻“失落的文明”,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破解了众多古代文明的谜团。他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以古文字、古器物与文献、历史相印证,以古代文明为背景,进而探讨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化。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佚籍、古史年代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安乐哲(Roger T. Ames)先生 1947年出生于加拿大,1978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亚洲发展项目负责人、国际《东西方哲学》杂志主编、英文《中国书评》杂志主编。曾长期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他是当代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安乐哲先生是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卓有成效的著名学者之一。在理雅格、陈荣捷等人大量译介中国哲学经典到西方的基础上,安先生重新翻译了《论语》、《老子》、《中庸》、《孙子兵法》等大批中国经典。在哲学经典翻译工作中,他花费了很多功夫对西方传统的翻译进行纠偏和重解,融入大量中西哲学比较阐释,以保证中华经典的西方译著版本仍能发出自己的原声,力图避免语言的原因带来的误读,强调了中国哲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巨大潜力。安先生对中国哲学独特的理解和翻译方法改变了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使中国经典的深刻含义越来越为西方人所理解。
安乐哲先生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一直积极向西方阐释中国哲学与文化。他辨异观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会通,将中西比较哲学推广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构建了独特的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体系,开辟了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新视野,让西方主流哲学界逐步意识到中国哲学的深刻内涵,使中国哲学进一步发挥世界性影响。他与郝大维 (DvadiL.Hal)l合著的《孔子哲学思微》、《期望中国:对中西文化的哲学思考》和《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被誉为中西哲学比较三部曲。1999年他还与郝大维合写《先贤的民主》,为现代人权和民主问题展示比较文化阐释的新视角。
安乐哲先生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贡献良多。他钟情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研究范围集中在先秦儒家,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来挖掘儒家文化的特征,使西方读者更深一层地领略到中国儒家文化的要义。他积极探讨中国儒学的现代价值,提出“儒家角色伦理学”、“儒家民主主义”等新概念,为儒学的阐释注入新的力量。他努力推动儒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对话,期待以儒家思想化解西方社会的困境,来推动社会进步。
安乐哲先生著述丰富,其30多部专著可以分为三大类:中国哲学阐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译著和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编辑著作。目前,安先生几乎所有著作(阐释学与中国经典英文译著),都已经译为中文,由中国一流学术出版社出版。他翻译的中国哲学经典英文译著也被译回中文,促动了新一代英语娴熟的中国学者对自己传统哲学的新阐释运动。
多年以来,安乐哲先生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成就斐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对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