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道路自信”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7月26日上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和孔子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自己对“中国梦”与“儒家文化”论述。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在开幕式上指出,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思想和儒家学派以及由此构建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和合思想” 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崇中尚和的内在特质。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从“中国梦”的思想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梦”与“以民为本”的思想关系、“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时代特征,以及“中国梦”的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刘毅强认为,“道路自信”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他说,“道路自信”源于国情,“中国梦”依托实事求是,“中国梦”实现必须打下中国的地气(国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就是把握国情;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为了实现“中国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梦”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将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就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了。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张践在研讨会上提出“中国梦”需要“实学精神”。“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理想,光有理想是不够的,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实学精神作为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基本内核归结为3点,即“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上了世界第二的高位,但是也逐渐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习总书记再次提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对中国传统实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姜铁军表示,这次研讨会以“中国梦与儒家文化”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深厚历史文化思想底蕴,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