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7月16日,在赴长春参加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六届年会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党组书记王大千一行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长影集团调研文化产业和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在长影集团副总经理罗志军的陪同下,考察了长影世纪城、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吉林省政协副主席、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等集团领导座谈交流,并就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应用与文化品牌塑造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现代化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在合作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上达成了诸多共识。
长影世纪城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娱乐园,是长影改革、二次创业的标志性工程。王大千走进长影世纪城,察看了世纪城全貌,亲身体验了 3D 巨幕、4D特效、激光悬浮、动感球幕、立体水幕等特效影院,感受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特效电影,还参观了“非常实验室”、“巨幕影院”等设施。创意、科技、历史、现代、未来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创意文化、电影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在这里聚合为文化产业。
长春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它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1999年12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改制成立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影。王大千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大院,走进当年电影摄制生产的老厂房,虽然,大部分厂房正在改造装修准备转作电影博物馆,从静卧的陈旧机器设备和斑驳墙面上的老照片,依然能感受到她历史的余温和昔日的辉煌。像《白毛女》、《红孩子》、《英雄儿女》、《上甘岭》等一些耳熟能详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就诞生在这里,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而由部分老厂房改造后的影院,设备设施,技术条件,都达到了世界一流,属于现代化的影院。在这里看到了长影历史的飞越。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向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赠送孔子雕像
在座谈中,刘丽娟董事长介绍长影集团的情况和发展历程时动情地说,长影的历史使我们自豪,长影的转轨使我们阵痛,长影的创新使我们壮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不适应,遇到空前危机,至1997年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境地。97年新班子上任后,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长影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进行二次创业,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启动了改革,到2005年初,在全国电影业中第一家完成改制。2011年止住连续六年的亏损,实现税后净利润6500万元,年产影片53部,比改革前年产增长了10倍多;总资产达20亿元,比改革前增长了8倍。2008年、2009年,长影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分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现在长影发展势头强劲。她认为,我们不能把历史文化资源视为包袱,它完全可以进行现代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支撑,完全可以把包袱变成摇钱树,长影的改革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王大千说,这次来长影调研学习收获很大,长影二次创业艰辛曲折的历程,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我们对长影人表示由衷的敬佩。长影改革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求真务实的作风,驱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以及取得的先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孔子基金会虽然没有转轨改制的压力,但是创新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近年来,我会围绕孔子思想、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开展学术研究、文化普及传播、对外交流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实施了十大文化品牌工程,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我们在打造孔子文化品牌,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孔子文化产业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靠品牌、靠政策、靠服务吸纳很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业,建设了孔子文化产业基地,形成了文化产业特色,但规模有待做大,效益有待提高,我们正在寻求突破,长影集团给我们以思考和启发。中国孔子基金会具有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的优势,长影集团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品牌的优势,我们两家单位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开展传统文化题材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共同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贡献。
调研期间,王大千还走访了老长影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电影艺术家,年届80岁高龄的姚俊卿先生,征求他对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传承传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姚老曾经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松岭》、《金光大道》、《沙家浜》等三百余部电影设计和书写字幕。他说,我们不能丢掉历史文化传统,更不能数典忘祖,很多电影人和电影里面人物身上都能看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汉字和孔子都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优秀元素都应该加以传承和弘扬,书法是很好的载体,把孔子思想和精神,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具感染力。他即兴挥毫泼墨,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开展的文化项目“孔子文化世界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儒风大家会”题字。
中国孔子基金会交流与合作委员会主任康承宝,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儒风大家》主编李路一同参加了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