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刊特别策划的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访系列报道活动今告圆满结束。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本报记者深入我市嘉祥、曲阜、邹城、金乡四县市,走访了嘉祥鼓吹乐、石雕、鲁锦、麒麟传说实在地,探访了曲阜鲁班及楷木雕的保护和传承状况,聆听了山东梆子及邹城平派鼓吹乐和金乡四平调的民间传唱,采写了数万字的新闻报告。记者以虔诚的心态,感受着我们丰富、斑斓的传统文化,并为那些饱经沧桑而又鲜活如初的民间文化活态而震撼。当然,记者也亲眼目睹了一些文化宝贝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中受到冲击,面临濒危……面对这样不容乐观的现实,保护与抢救我们的文化遗产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饱满的激情,也将是个长久的话题,记者看到了来自我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多方面努力,也将继续关注我市的非遗抢救和保护动态,关注那些为中国民间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沉默的脊梁”(冯骥才语)。本期特别邀约我市非遗保护专家组组长张继刚先生就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做一综述,同时对一直关心支持这项活动的各界人士及读者表达谢忱。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共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项入选省级保护名录,56项入选市级保护名录,县级保护名录也已陆续建立公布。同时有一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4人荣获省级传承人称号,20人荣获市级传承人称号,并已建成一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得天独厚,成就辉煌
我市山水毓秀,物华天宝。数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精神文明。天时地利人杰辈出,古圣先贤各领风骚。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五大圣人”——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所以济宁被世人称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元、明以来,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使得济宁迅速发展成为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各地的文化资源随着大运河的流水在这里汇聚交融,滋生蔓延。这种独特的区域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态,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历史文化风景带,即所谓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仅以济宁古运河畔的“土山”为例,明、清至建国前夕,该地游艺场所鳞次栉比,数百年兴盛不衰,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并驾齐驱,称誉海内,号称运河沿线的三大游艺场所。据研究,流行于山东境内以及周边冀豫苏皖接壤地区的曲艺品种大多源于济宁“土山”,因此济宁又被誉为“曲乡艺海”。
历史积淀的博大深厚,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为非物质文化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土壤,使其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放,不论是城市乡镇,还是山庄渔村,到处都可采撷到非物质文化的花朵。仅据普查资料,全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约有1000余项,其中筛选出300余项选入各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种类繁多,重点可归纳为四大类别:文字类、表演类、技艺类、民风民俗类。经过初步综合整理分析,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量多面广之外,还具备两大特点: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东部地区多与孔孟之乡有关,如《祭祀大典》、《箫韶乐舞》、《孔子诞生的传说》、《孟母教子的故事》等。由于孔府、孟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赫地位,即使一些技艺类的也多带有贵族特色,如《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等;中部地区多与运河文化有关,如《渔鼓》、《落子》、《山东琴书》、《山东梆子》等;西部地区多与水浒文化有关,如《水浒人物故事》、《梁山地名传说》、《梁山武术》等;而微山湖区则多水乡风韵,如《湖上端鼓腔》、《渔家虎饰》等。二是精品项目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如嘉祥县的石雕、鲁锦,经过多年发展,已发展成该县的支柱性产业,其产品远销国内外的80多个地区。曲阜的孔府菜烹饪、楷木雕刻、泗水的柘砚等,也已进入商品化生产,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拳头产品。
多管齐下,多策并举
济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于2005年,2006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挂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市文化局牵头的部门联席会议。2006年4月市文化局召开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保护工作专家组,并出台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普查阶段工作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成立了相应保护机构,全市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全面展开。两年多来,通过全面发动,广造舆论,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等一系列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新兴的工作,大多数人对其概念、内涵都颇感生疏,就连一些老文化工作者也知之甚少。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广为宣传。二是联合有关部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三是举办专题展览。2007年1月,与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举办了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济宁”展演,2008年6月举办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通过这些活动,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工作的认知程度,激发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热情和关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打好群众基础。
“非遗”工作能否顺利打开局面,各级领导的认识是否到位,尤其是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是否高度重视可以说是关键因素。济宁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非遗”工作列入重大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明确责任,强化督导,在全系统上下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和工作压力。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积极为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条件,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从内部增强激情,提升动力。
按照工作部署,市、县两级迅速建立健全业务机构,配备必要设施设备,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技术干部专司此职。在人员选配上尽量做到老、中、青三结合,以保证工作的可行性和后续性。有些地方还将有业务专长的退、离休老同志请回来指导帮助,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生疏等情况,市文化局举办了两期全市范围的业务培训,聘请中央、省、市知名专家授课。同时,市保护中心根据不同情况,不定期派遣专家对基层业务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和辅导,提高了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保证了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
科学规范,务实求真
普查摸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期保护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济宁市各级保护机构严格按照省、市关于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深入街道、农村、山区、湖泊,进行大规模的摸底普查,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全市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情况展开了全面、真实、系统的普查工作。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嘉祥县、梁山县编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手册,对乡镇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邹城市、汶上县发动乡镇文化站干部逐村摸底,集中了大批线索;曲阜市、兖州市调动资深文化工作者和知情人士积极性,广泛普查和重点加工相结合;嘉祥县先后两次进行全县范围大普查,防止漏查漏报。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普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保证了普查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代表性。
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是对普查工作质量好坏的检验和评定。这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积极能干、不怕吃苦的工作热情,又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申报材料制作过程中,市保护中心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精心操作,力求做到全面准确,不缺不漏,不合要求者推倒重来,绝不姑息。同时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立了专家评审、监督制度。所有上报和入选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都必须经过专家组集体审议、投票表决,从而保证了申报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保证了申报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济宁市在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申报中,入选数量位列全省前茅,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工作原则和工作程序的科学性、可行性。
诚然,每一分钟,文化遗产都在消亡,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但是,只要我们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非遗保护工作,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清醒的责任心,就可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