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随着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作为中国艺术圈所关心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依然是话题与争议并存。
为此,批评家程美信在其博客中特别撰文批评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文中指出:“王春辰在接受《金融时报》中文网采访时的言论,完全是故弄玄虚和指鹿为马。威尼斯双年展历来以注重先锋性艺术著称于世,代表当今时代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然而,中国馆竟把一座徽派建筑屋架送到水城威尼斯,这种以杀人来反对杀人的艺术逻辑,居然被媒体说成是‘艺术家近年来致力于保护、修复和重建古老中国风格的建筑’。对此,中国馆策展人套用康德的‘物自体’概念,把一风物特产说得深不可测和神乎其神。”
王春辰(美术批评家、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回应称:本来艺术不艺术、先锋不先锋都是拿来批评的,一部现代当代美术史就是一部批评史。我看到第一个外国评论中国馆的很有意思:我们一般都说要发展中国的艺术,希望中国的艺术未来有发展,但这种话在展评人看来“很民族主义”,看来语言的语境不同读法就是不一样。他们做艺术只想自己。这种展评有意义,让人想到具体问题,无意识的语言往往是某种社会现象的反映,警惕是因为有很多这样的语言疾病而我们不得的,感觉到了个体性对于他们的含义和对于我们的隐义。还有他们从图像读到了很多丰富的联想,也有意思。
此前预展中,中国独立艺术展也有很大争议。当代艺术家原弓的《空袭全世界》计划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还未表演完,其助手就被警察带进了警局。而在艺术家金锋《哭孔子》作品中,在孔子雕塑前有一男一女,女的披麻戴孝,男的吹奏,他们表演的是民俗样式的“哭孔子”。种种行为艺术让网友大呼“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相关链接:
《未曾呈现的声音》营造中国当代艺术的“百科殿堂”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于2013年5月30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及开幕式。尽管展览所在地——位于Celestis的原威尼斯军械库——较偏,但依然吸引了文化人陈丹青、华谊兄弟王中军、知名艺术品经纪人金耕等诸多国内外社会名流、艺术界人士和艺术爱好者慕名前往,近五十家国外重要媒体怀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浓厚兴趣到访现场。
意大利方执行策展人Gloria Vallese说:“《未曾呈现的声音》是威尼斯双年展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平行展,中国艺术家有强烈的愿望在威尼斯呈现他们的日常创作,这个想法很棒,参展艺术家之多、展厅面积之大,甚至让展览的管理都变得困难。”
正如Gloria Vallese所说,本次展览仿佛一艘载满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航空母舰驶进了威尼斯港湾,18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300多件作品按照“废墟”、“家庭”、“底层”等九个篇章依次呈现,因为参展艺术家和作品太多以至于5000平方米的空间在布展完成之后还显得局促,尽管对展示效果略有影响,但展览的主旨“呈现”终究是以“百科殿堂”的方式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到访的西方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一个又一个作品前漫步,他们对记者说,以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是非常模式化的,这一次真是大开了眼界。
原弓作品
原弓《与声5•12——东风》、《红帘》这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艺术家所用的材料全部来自2008年汶川5•12地震。比如那辆被摧毁的东风卡车,被严重挤压破坏的外形、闪烁的车灯、一个车轮已经丢失而另一个后车轮还在滴溜溜打转,卡车里安装了扬声器让灾区现场的声音在车内回荡,卡车背后整面墙是灾难发生之后政府打出的各种自我歌颂的红布标语。所有元素叠加在一起不仅还原了灾难现场,充满张力的视觉听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心灵振荡,让所有观者肃穆深思。
金锋作品《哭孔子》
金锋作品《哭孔子》
整个展览看下来,中国味道还是比较浓郁的,这或许是策展人不经意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正是他的口味所在:民族性意味着世界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锋的作品《哭孔子》。艺术家介绍说,这件作品最早诞生在2006年,那一年中国政府和孔子协会共同制定了孔子塑像的统一标准,此事在网上引发很大争议。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孔子形象是可以被标准化的吗?金锋感到,如果孔子在世听闻此事一定会很悲伤,于是当年做了一件作品《孔子哭了》,展览现场这件孔子雕塑面目不清,背后的照片说明了孔子面容从哭泣到模糊的过程,艺术家透露,雕塑使用橡皮泥材料,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形,作品完成后他开放了自己的工作室,让每个走进来的观众抚摸孔子的脸庞,最后终于面目不清。今年他将原来的作品又进一步推进,从中国请来两位专业沪剧哭丧演员,在开幕式结束后,两人开始哭唱孔夫子,从展厅一直唱到户外,然后乘船一路向着对岸的中国馆奔去,兜了两圈才重新回到展厅。哭丧表演在威尼斯这个特别的地方进行,带来不少喜剧效果,将《未曾呈现的声音》真个展厅气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