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伴随着声声钟鸣,信步走进孔庙,足下绿草如茵,身畔古柏葱郁,空中鹭鸶翔集,步移景易间,由现代穿越到两千余年前,追寻着人类文明的足迹。
大哉兮孔子
在人类历史上,先师孔子首创私人学校,并自成一派,薪火传承,其思想学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芸芸众生两千余年。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教育与学术被官府垄断,当时,“学在官府”,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而立之年的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他坚持“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大量从平民中招收学生,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传为千古美谈。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孟懿子、南宫敬叔那样的贵族子弟,也有身居穷街陋巷的平民,如颜回、曾点、原宪、司马牛等,甚至还有服过刑的人如公冶长。在年龄上,有比他小四岁的秦商,小五十四岁的公孙龙。在地域上,除鲁国的人以外,还有来自周围齐、宋、卫、陈、蔡、吴、楚等国的人,可谓广收博录,济济一堂。
孔子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方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与此同时,孔子重视德育,提倡老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孔庙金声玉振坊——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
孔庙孔宅故井与鲁壁——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
巍峨兮孔庙
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人类遗迹,从存在之初,经近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历程,虽朝代更替,却不曾撼动其历史独尊地位,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厚积的,也只有曲阜孔庙。
公元前478年,孔子逝后翌年,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物,“岁时奉祀”。
在此后的两千五百年间,历代王朝不断对孔庙加以修缮扩建。东魏兴和年间,“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宋天禧年间,“增广殿堂廊庑316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至明清时期,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前后九进院落,三路布局左右对称。作为世界上建立最早、延时最长、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中外文明发展史上,我们很难找到另一个人类遗迹可与之媲美。孔庙,以其年久秩高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
孔庙集建筑、艺术、书法、石刻、古木、文物、遗迹于一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庙保存着历代碑刻多达一千余块,时代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这是珍贵的历史厚载,其所传达的历史信息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这些石刻瑰宝,尤以汉画像石、圣迹图石刻和明清雕龙石柱最为著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孔庙现存西汉碑刻6块,东汉18块,是全国保存汉碑最多的地方。北陛石、五凤刻石属于中国最早的石刻,是研究篆书向隶书演变的珍贵资料。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张猛龙碑是魏体的代表,米芾、党怀英、赵孟頫、张起岩、董其昌、李东阳、翁方纲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绚烂多姿。
博深兮儒学
在中国,自古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将相之才来说,学得半部《论语》便可治国平天下,那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学得《论语》的三言两语便可修身齐家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思想言论的浓缩精华。
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重振人类伦理道德,协调整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制订了一整套仁义礼乐规范,并形成了完整的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的道德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在儒家看来,个人不能够单独完成自己的人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人格。
儒学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精华,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以普遍提高人民文化意识为本的政治观,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观、教育观,和平相处、亲睦相助的民族观等等,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一切优秀的文化内核,仍然并将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天下为公”“修齐治平”“礼治”思想等,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都有积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中华民族锤炼出一种尚气节、重操守的浩然民族之气,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正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孔子逝世虽然已经两千四百多年,但他的思想仍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一直影响到了海外。早在汉唐时代,它便越出了国界,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17世纪,又走出“孔子文化圈”,越过重洋,传到欧洲,对于后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德国的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媒介作用。今天,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三百余所孔子学院和二百四十多个孔子课堂,在推广汉语文化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研究、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人类智慧和积极成果,终将得到发扬光大、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