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问世60多年来,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作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改变了无数的读者。韩国总统朴槿惠女士曾说过,“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近期,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6位“80”后的青年干部集中阅读了此书,本报予以刊发。
从三个关系看中国哲学
初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对其中提到的三个关系颇感兴趣:
一是入世与出世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分辨,而是对于两者的统一,这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证明中国人的哲学追求,不仅只有现实主义的一面,更有理想主义的一面。
二是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内圣强调自身修养,外王强调外在事功,两者兼具,就是中国哲学对人的最高要求,中国历史就在重内圣与重外王中寻找着平衡,追求着统一。
三是正方法与负方法的关系。正的方法像正面突击战术,而负的方法类似两翼侧击。两个方法孰优孰劣,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两者虽然相互矛盾,但却相互补充。(刘明)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副对联是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一种精辟概括,他曾说过:“这两句话,是我的自勉之辞。”
“旧邦新命”是一种文化使命。“旧邦”是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新命”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经过了近代的坎坷和屈辱,现在焕发新的活力,向现代化时代迈进。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冯先生认为,高明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中庸是指这种精神境界的实现并不离乎人伦日用,“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传统,更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学习《中国哲学简史》,让我们明白,改革创新,不仅要有“旧邦新命”的责任和担当,更要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