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天才的、最高的化身之一是其文化遗产。这些被剥夺了文化遗产的男女公民至少有权要求归还那些最能代表他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无可替代的遗产归还给他的创造者》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大量稀世之宝被掠到海外;接着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为这个数目的10倍。这些文物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大多数都是通过非法途径流落到海外去的,比如战争期间的掠夺、收购商低价骗取文物、不法分子盗取、走私出境等。对于文物的大量流失,文物界一直有个让人伤心的说法: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然而,文物流失这份不可言状的“旧疤”未愈,却还要承受今天“新伤”之痛。无论是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还是拍卖乾隆“八征耄念之宝”御宝交龙钮和田青玉玺事件,都让国人痛心。这些流落异乡的“中华瑰宝”回家的道路是那样艰难。然而,更让人痛心的是,现在中国的文物还在流失。堵住文物非法流失的渠道已经刻不容缓。
这枚起拍价60万英镑的玉玺是乾隆在位55年,为庆祝其80寿辰制作的,在乾隆玉玺中算是比较大的一枚。印文在许多重要清朝宫廷藏品中,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秋山暮霭图卷》,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柳鸭芦雁图卷》上,都印有这枚“八徴耄念之宝”。
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的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图片展上,按照1:1比例复制的牛首和虎首被展出。
圆明园管理处自2009年11月底赴美国寻访流失文物以来,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有些成果甚至超过了预期。此行收集到数百张圆明园及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的老照片和图片,其中价值较高的近百张。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年代:清 收藏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寻访团还收集中西方历史文献及现当代与圆明园有关的西方文献,发现了流失的圆明园文物。例如,一幅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宋代佚名的《柳荫牧牛图》上盖有圆明园“淳化轩”印章,表明它曾为圆明园所收藏。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法国军队掠夺的圆明园文物,已经和祖国离别一百四十七年了,现在仍静静的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宫金碧辉煌的中国馆中沉睡。该馆并不经常开放,有时参观还要提前预约。
鼠首铜像 为法国私人收藏家收藏 被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
大都会博物馆书画馆展出的疑似圆明园文物———赵孟頫《三世人马图》,盖有“乾隆御鉴之宝”、“石渠宝笈”“嘉庆御鉴”等印章,是否曾为圆明园所藏,有待考查。
这对龙纹大瓶几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故此对大瓶作为元青花标准器当为魁首。
许多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目前都被收藏在英国和美国的多家博物馆。例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多件。此外,美国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也收藏着大量中国流失文物。这些文物不乏价值惊人的旷世奇珍,社会价值和史学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德国拍卖中国明代永乐鎏金观世音菩萨引起中国媒体和收藏界的关注。
该人形彩陶罐,多方专家初步认定属于马厂文化(距今4300-4000年)的珍贵文物。
米芾《研山铭》局部 买文物
近日圆明园兽首在法国拍卖,又引起了民众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关注,兽首还在海外,有类似经历而已经回归的宝物更加值得大家珍惜,其中,2006年从海外追回的子龙鼎,就是这么一件回家的宝贝。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与跌宕起伏的中华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结。近日圆明园内两件流失多年的国宝级文物——12生肖中的兔首和鼠首在异国被拍卖一事,再次燃起国民追讨海外流失国宝的热情。《环球》杂志载文:在这个事件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百年流失文物的回归之痛。这个困扰中国的世纪难题,也同样令希腊、埃及等其他文明古国备感焦虑。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物,和希腊的埃尔金大理石、埃及的法老像等一样,从遗失到回归的道路,注定是崎岖曲折的,然而却是我们一定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