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不久前,中央台记者兵分两路,分赴欧洲和南美洲,实地探访当地孔子学院,并从”运营情况”、”发展规划”等多个角度探讨分析孔子学院的必要性。某种意义上,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在外国的名片,孔子学院是怎样融入当地国的主流社会的呢?
智利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开设的一堂书法课上,几十名智利学生挤满了整个教室,饶有兴趣地看着老师向他们展示着中国的笔墨纸砚。这些学生中,一对四五十岁的中年夫妻格外醒目。他们就是智利外交部多边司的司长卡洛斯·奥尔金夫妇。
卡洛斯·奥尔金夫人:我们曾经在中国居住的日子,使得我们对中国这片神奇的东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孔子学院让我们得以在这遥远的拉美洲也能学到最纯正的汉语和最正宗的中国文化课,这非常棒。
同样,拉美地区其他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都秉承着”扎进主流”的原则,在当地国不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仅在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一年就举办了66场活动,1万多当地民众参与其中。智利维尼德尔玛市市长维吉尼亚女士多次在公开场合中,对孔子学院赞不绝口。
维吉尼亚女士:通过他们,我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中国的活动、文化,所以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对中国文化了解越深,对中国文化的感情也就越深,我就感到每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对我来讲是一种享受,所以就越来越支持。
在拉美地区各大高校中,孔子学院渐渐地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像秘鲁的孔子学院就一直致力于扩大其在政界、商界等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对这几年来孔子学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文化参赞韩孟堂感触颇深。
韩孟堂:它影响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还有在文化宣传方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后有些事情配合我们使馆也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说今年建交40周年在我们使馆的统筹下面,两个孔子学院各自举办相应的庆祝40周年的活动,所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汉语的教学机构,而且是一个我们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
但毕竟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巨大差别,如何有效地将中外文化融合起来,成为孔子学院在南美洲面临的最大课题。请继续听记者的报道。
文化差异,听上去是个形而上的词汇,但在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鸿沟。关于这些差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学生贺鲁有着真切的体会,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贺鲁:我们在中国的时候,他们打招呼的时候方式也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打招呼是贴面礼,我认识第一个中国男孩我是这样打招呼,他就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仅仅是一个贴面礼,就让中外学生间产生了巨大隔阂。而在刚开始的教学活动中,孔子学院的多数老师都出现了文化上的”水土不服”。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障碍?孔子学院的管理层想到了”本土化”。在秘鲁的里卡多帕尔马大学,孔子学院就特地设置了一门汉语西班牙语的翻译专业,开创了南美洲汉语专业的先例。
里卡多帕尔马大学校长助理罗莎女士:中国近些年发展很快,这个中西语翻译的专业也就应运而生,我们这里有14000个学生,我们希望这14000人都能了解中国,有更多的机会去中国和学习中国的文化,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
在智利的圣托马斯大学孔院院长沙宗元看来,除了教学本土化,师资力量的”本土化”也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他认为,如果老师是本国人的话,还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沙宗元: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本土汉语老师,因为他汉语水平好,西班牙语水平也好,那么很多公司就来挖他,到我们孔子学院来挖,比如说一些贸易公司跟中国做贸易的,他们就需要又懂汉语又懂西班牙语的他们请高薪,其他学生看到,这个智利人他会说汉语,就可以拿很高的工资,所以这个就可能给我们的很多学生就提供了一个示范,一个带动效应,让很多的大学生他们觉得学习汉语是有前途的。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认为,孔子学院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中外合作的共生、共享和共赢。
许琳:希望通过规划,使得孔子学院自觉的更加主动的适应大学和社区对它的需求,然后我们也能够向人家学到像巴西这样的金砖国家的文化和它的一些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