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提起南美洲的智利、秘鲁、阿根廷、巴西,可能你会想到南极、探戈、金砖国家……不久前我有机会赴那里采访,头脑中关于南美洲的认识也逐渐清晰、亲切起来。在大学里结识了许多充满活力、个性鲜明的年轻人。虽然他们成长经历不同,家庭背景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热爱中国,学习汉语。
智利的“中国女人”
智利维尼德尔玛市的圣托马斯大学是我们此行到访的第一站,恰逢一个中国文化展的开幕式。只见一个身穿中国旗袍的智利女孩忙前忙后地张罗着。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她是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李莲(Lilian)。我问李莲,在哪里学的汉语呀,竟然这么标准。她微笑着回答:“哪里!哪里!”瞧,中国人的客气她也会。李莲2008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汉语,学业未完就被召回委以创办孔子学院的重任。她形容说,以前自己学汉语是当“水手”,现在主持孔子学院工作是当“船长”,很有些压力。为此,李莲没有了节假日,几乎付出了所有业余时间。她的一个朋友凑在我耳边悄声告诉我“她都没时间谈恋爱”。
李莲爱动脑筋,借助当地市政府、市立图书馆等多个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智利青年走进汉语课堂。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的工作逐步展开,报名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2008年43人,2009年142人,2010年412人,2011年691人,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293人。
从五官上看,李莲轮廓鲜明,是个典型的拉美美人儿,但她那娇小玲珑的身材则在高大的智利人中比较少见,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汉语,经常穿着中式服装为中国与智利的文化交流而奔走,为此维尼德尔玛市市长弗吉尼亚·雷吉纳托(Virginia Reginato)女士给她起了个新名字“中国女人”。
着迷中国水墨画的“秘书”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是拉美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有着190年的悠久历史。该校孔子学院坐落在一栋教学楼的二层,步入其中,我仿佛回到了中国:红色的墙壁上挂着书法、绘画,墙边摆放着中国瓷器,一角的书架上满是中西双语的关于中国的书籍、画报、杂志,会客厅四周是一圈中式椅子,茶几上摆放着一个茶海和一套中国茶具。
这时,一个高挑美丽的阿根廷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所以我们就用中文交谈起来。她说,她叫索明慧(Sofia),是阿根廷国立艺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的学生,课余在这里学中文,同时担任布大孔子学院秘书。
因为爷爷从事阿中贸易,明慧从小就听到过许多关于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的故事,家人很支持她学习汉语。几年下来,明慧已经通过了3级汉语水平考试(HSK),曾受聘于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在那期间,她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山水画,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在一篇自我介绍中这样写道:“我是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因为天天跟学习中国文化的阿根廷学生交流,所以我是连接中国和阿根廷的桥梁。我的心一半是阿根廷的,一半是中国的。除了汉语和水墨画,我还喜欢你们的哲学、历史、音乐和鲁迅。”明慧的电脑桌面是一幅行云流水的中国水墨画,背景音乐是中国的古筝曲,从这些细节上足见她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
突出的学习成绩使得索明慧获得了2013年2月前往吉林大学文学院进修的宝贵机会。收到录取通知书,她激动极了。这个聪明又热情的阿根廷女孩手捧录取通知书,拉着我在她的水墨画作品前为她拍照。虽然还有半年多,但她现在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中国之行做功课了。她悄悄告诉我,已经在网上查到了吉林艺术学院的地址,打算在进修汉语的同时,去那里听听课。
我有一个“中国家乡”
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杰歌(Diego)可是个人物,因为他长得帅,也因为他的中文水平进步神速。从圣保罗天主教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杰歌又来到圣保罗州立大学公共管理系就读。在该校书店打工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汉语,感到十分好奇。为了弄懂这些“神秘的文字”,他从2009年开始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
2010年,杰歌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到中国湖北大学学习一年。他说,中国人的勤劳、守时、友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武汉最大的收获除了汉语,就是结交到很多中国朋友,游览了许多城市。现在,28岁的他在一家与中国国家电网合作的公司里担任翻译,同时继续在孔子学院深造中文。平时每天都会通过QQ和电子邮件与中国的老师、同学、朋友联系。
杰歌有一个梦想,努力提高中文水平,争取再次获得奖学金,到武汉去攻读硕士学位,去看中国更多的地方。我问他将来有什么打算,他说,想在巴西的大学里从事中国社会和文化研究。杰歌特意告诉我说,他出生在巴西,长见识在中国,所以有两个家乡,一个是巴西圣保罗,一个是中国武汉。
与欧洲、亚洲和美国相比,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汉语推广起步较晚,但发展却最为迅速。2011年孔子学院注册人数为14500人,比上一年增长了55%。在这个离中国最远的大陆上,有许多像李莲、索明慧、杰歌这样的年轻人。近距离感知中国是他们的梦想,而汉语则是他们通往梦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