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两千多年里,孔孟之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
今天,但凡读过点书的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仁者爱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儒家圣贤的名言。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多数人,也就知道点皮毛罢了。说老实话,不是我们不想了解儒学的精髓,不愿去细读儒家经典,实在是没时间、没精力,像古代文人那样去穷经皓首。
况且,大家更关心的,儒家学说能否解决今天的问题?儒学思想与平等、自由、人道、民主等现代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个什么关系?那些经典里也没直说。
有需要,就会满足。这个炎热的夏季,走进书店,翻翻这几本“大众儒学书”吧!
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是本市面上少见的简明扼要地系统梳理儒家文化发展历程的通俗读物。作者张焕君、谢耀亭,用自己的解构方式,勾勒出从上古三代直到近代新儒家这数千年间儒学的发展演化,出了哪些重要人物?发生过哪些大事?各自有些啥说法?一本书读完,你就知道个大概,不再停留在片言只语了。
如果你不满足于了解一些儒家典故的话,不妨再进一步涉猎。
在杭州出版社新出版的《儒学问答录》里,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光,为读者解答了这么一系列疑惑:儒学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怎样理解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儒学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在东亚社会现代化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儒学核心价值观念与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念能会通兼融吗?如何理解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及其相互关系?
读罢掩卷,你可以有所理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是怎样激荡千年,然后又如何影响当世,渗透到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生活方式中去的。
先知晓,再理解,然后便是感悟了。
浙江大学出版社最近的新书《体知儒学》,请出了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研究教授杜维明。这位致力于在全球推广“文明对话”、将儒家思想与东方的创造性融入现代价值观的学者,在书中导入了“体知”(Embodied Knowing)概念——用身体来感知、将外在世界内化的功夫。
《体知儒学》是杜维明与20几位青年学生的对话记录,围绕着“儒家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这个中心,对“儒家三期”、“新轴心文明”、“启蒙反思”、“文明对话”、“全球伦理”、“印度启示”这些领域深入探讨。
如果你喜欢思考、善于思考,那么不妨翻开书与杜教授对谈一番,这是一条感受儒家精髓的方便的途径。
本报记者屠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