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学文科一号楼四楼的一角,一间教室门口张贴着大大的中国地图,在门的另一侧是一些中国风景的海报。这间语音室,是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上课的地方。一个年轻的中国教师和一些漂亮的俄罗斯学生聊着天,这些学生脸上洋溢着羞涩和兴奋。
这是俄罗斯17所孔子学院之一,此外还有四所孔子课堂,它们分布在全俄的16个城市。这些学院和一些高校的汉语专业以及各类学校零星聘请的汉语教师一起,构成了俄罗斯汉语教学的网络。
“最近几年,俄罗斯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不断有俄罗斯大中小学找使馆要求帮助他们开设汉语课程。”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赵国成对媒体表示,“这种现象是中俄两国世代友好的社会基础日益牢固的最好说明。”
但是,作为推广中国文化渠道之一的孔子学院,近年来却遇到了不少意外的坎坷。5月中下旬,发端于美国的孔子学院老师签证风波,尽管在各方关注后迅速收场,但其背后折射的文化和软实力的争论却不会就此停息。
中国《人民日报》文章称:“美国社会确实存在一些政治势力,一直对孔子学院横加指责,不断抹黑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
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试图淡化这一事件。“这个问题与相关机构本身无关。与此同时,美国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发展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
“对于这样的事件,在我看来,出现这种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和许多分析家都一直在讲‘中国威胁’。”俄罗斯外交委员会的安东·慈维多夫这样小结。他认为,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和英国文化协会、德国歌德学院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差不多。
软实力的概念系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造,但中国借用这个概念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在近两百年在世界上的风行。一方面则和传媒相关。中国在国际的传播媒介实力相对较弱。目前,西方通讯社仍然是全球媒体最重要的新闻源,全球约80%的国际新闻来自西方通讯社。美国的传播实力排名第一。
同时这些传媒也经常把中国文化和政治问题挂钩共同解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整体形象,使外界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产生疑虑甚至恐惧。
不过对于参加孔子学院活动的人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对于学汉语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学习汉语的渠道之一。在莫斯科人文大学孔子学院,该院院长邀请一些中国学者和他的学生一起举办沙龙。
他的学生,虽然汉语说得很不好,但还是很兴高采烈地说着他研究的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另一位很年轻的学生说的则是占卜之类的民间信仰。对于这类学生而言,孔子学院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而这所孔子学院的院长,很乐意自己的学生和中国的学者交流。
而有海外汉语推广者向记者表示,“这不是我们硬给人家的,而是来自对方国家和中国交往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孔子学院的背景是“汉语热”,而“汉语热”背后是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最亮的增长点。这种观点把经济发展视作汉语热的决定性因素。在学汉语的外国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与中国做生意,把汉语作为人生事业发展的渠道。
不过在这里还有一点差别,据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大学连大祥教授研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开办运营孔子学院,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但是针对发达国家,孔子学院在推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作用比较微弱。相对于出口贸易,孔子学院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影响更加显著。
总体来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原本对中国了解甚少,孔子学院的成立在短期内就发挥了作用;发达国家对中国则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孔子学院的效果要在较长时期才会实现。
此外,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孔子学院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环节。
比如,在师资问题上,目前中国孔子学院的传播者大多是国内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老师,很多外派教工不能用当地的语言工作。语言之间的差异,也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障碍。
之前也有人抱怨孔子学院教学单一化。如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和北京分院院长阿克曼先生的说法,“歌德学院跟孔子学院最大的区别是,孔子学院总的来讲是一所语言学校,它90%以上的活动就是教中文”。
不过这个情况已经得到改观。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赵国成认为,俄罗斯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贴近青少年,贴近当地民众,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参与者众多。
全俄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有文化展示,如中国成就图片展、图书展、电影展、音乐展、书画展等;以及文化专题课程和讲座,如《世界遗产在中国》、《养生太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饮食》、《孔子与儒家学说》等;有中国文化竞赛,如“汉语桥”中文比赛、“俄罗斯人唱中国歌曲比赛”、“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摄影比赛等;还有节日庆典和文化周综合活动,如春节、元宵、中秋、国庆等节日。
莫斯科大学的孔子学院,不但开设了语言课,还开设了武术以及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