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运河和长城,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画的两条有形的线,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她们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还有人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
人们还常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把运河比作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智能之河。那是因为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它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丰富信息。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2006年在人民网进行在线访谈时曾说:“大运河对于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从沟通南北角度来说,发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说运河是一个‘魂’,我想这个比喻是很妥当的。”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步加强,大运河的价值越来越被广大有识之士所认知和重视。然而说起大运河,很多人可能立刻想到的就是元代兴修的京杭大运河,但是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所言,“研究中国大运河,如果抛开了隋唐大运河,那就等于抛开了六百多年的历史。”
12月10日,全国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及考古学界、历史学界专家一行60余人,从河南郑州启程,开始了对隋唐大运河为期十天的考察。谈到此行目的,徐匡迪说:“以通济渠和永济渠为主体的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开凿贯通,历经唐宋的繁荣兴盛,直至元代截弯取直的六百多年间,隋唐大运河作为贯通中国南北的最重要的交通动脉,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南北各地同中原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隋唐大运河流经的地方,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今天,虽然隋唐大运河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对其遗址的考古、保护、研究和利用,则始终在整个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去年京杭大运河全程考察之后,全国政协再次组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就是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在河南、安徽两地更加深入地了解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现状及文化价值,调研在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保护、研究和利用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整个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推动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舒乙认为,“这次考察的重要任务是要发现古运河。”
我们的寻访隋唐大运河之旅,从今天开始。
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水利工程之一。运河长度,世界首屈一指,河道水深、宽度、通航能力也是当时最大的。
运河的开通,“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皮日休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唐诗《汴河怀古》(皮日休)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古运河“舟行如梭,不舍昼夜”,“船舶往来,商旅辐辏”。沟通南北,贯穿东西,商船穿梭,墨客如鲫。
运河的畅通,繁荣了沿岸很多城市。洛口仓和康百万庄园都是千百年间运河经济文化繁荣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七里铺村一带的洛口仓就是当年漕运繁荣的有力见证。据史籍记载,隋朝在洛口设粮仓,称“兴洛仓”,是隋代三大粮仓之一。洛口仓“窖三千、窖藏八千石”、“仓城40里”。当年,各地粮食正是沿运河南上,汇集在这里。经过了千年的风雨剥蚀,城墙已成了残垣断壁。
说起河南有个“财神爷”,山东、河南等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肯定知道是谁,这个靠着运河运输(漕运)发家致富的家族因为两次悬挂千顷牌,被称为“康百万”、“康半县”。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点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修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 | ||||
曾经富甲一方的康百万庄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