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7年,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寻求新的从政机会,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开始四处奔走,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历时十四载,行程数千里,四处碰壁,饱尝艰辛,可他依然信心满满,坚持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而今,孔子学院兴起,“孔子”再次“周游列国”。所不同的是,此番周游列国不再是迫不得已,不再辗转于几个小诸侯国,也不再饱经磨难,命运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学院让“孔子”走向了世界,中国“孔子”已然成为连接世界的“大使”,现已出任近八年。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迄今为止,全球占世界人口86%的105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现已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世界五大洲。如今,孔子学院依然供不应求。截至目前,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排着队”申请设立孔子学院,要求开办孔子课堂的更是不计其数。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全球第一所发展到358所,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致力于汉语教学,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推介中华文化。孔子学院广泛、深入地传播中华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孔子”学院,让“孔子”走向了世界。
着力汉语教学,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面对金融危机,中国表现出来的强大经济实力,让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她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中国的崛起,也促使汉语在世界各地饱受青睐和重视。法国教育部设立“汉语总督学”一职,专门负责法国的汉语教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重要讲话及献辞等,除了英语外都要用中文演讲;英国政府提出建议,把汉语列入中学必修外语课程;泰国政府宣布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美国通过一项联邦议会法案,5年中拨出13亿美元,用于促进扩大公立学校的汉语教学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诸如此类,皆凸显了汉语的地位和重要性。“汉语热”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全球对于汉语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它成为推动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的主力。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掌握英语是20世纪领先一步的关键,掌握汉语则将在21世纪占据优势。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各国的汉语教育,创办孔子学院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孔子学院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成为各国汉语教学的中心。其具体做法是,采取由中国的大学等公共机关与对方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创办的方式,对方国家提供土地和教学楼等物质基础,中国方面负责提供汉语教师和教材。此外,中国方面还负责培养汉语教师并举办汉语文化学术讲座等活动。
汉语是扩大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但语言教育不是孔子学院的唯一目的。汉语教学还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作为推动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项目,以汉语教学为起点,旨在通过汉语达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目标。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言的学习能够加强文化认同感,但是,语言永远只是文化的载体,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教育的合作机构,更应该是向海外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
“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孔子学院正在各国落地生根,它不仅是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的中心,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平台,是中国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谋求与不同文化交流而非同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2012年3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前校长牟德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我今年70多岁,孔子学院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奇迹,短短几年就把一个名字复制到全世界去,而且还是大家积极地抢这个牌子,这是怎样的一种魔力呀!”
孔子学院把文化放到国际环境中去理解,去对话与合作,对本国文化的历史性理解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应该是海外汉语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意义。在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我国将大力办好孔子学院,致力于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加大汉语推广工作力度,广泛、深入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形式灵活多样,大力推介中华文化
孔子学院从成立至今,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如何更有效地把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结合在一起,如何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跨越中外文化差异,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历经八年的磨砺,孔子学院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孔子学院(课堂)从启蒙和普及出发,逐步向高端延伸,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他们既面向大中小学,也面向社区和企业,既教授汉语,也推介中华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汉语言文化学习需求。全球358所孔子学院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在开展汉语教学的同时,他们还利用中外节庆、社区重大活动等机会,举办大量中医、武术、书法、茶艺、戏剧、舞蹈、剪纸等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推动“汉语桥”工程。2011年7月,国家汉办、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举办“汉语桥—奥地利中学生夏令营”活动,开启了奥地利中学生的“孔子文化体验之旅”。营员在孔子研究院论语钟亭孔子像前行拜师礼,体验孔子文化;参观孔子研究院,体会现代建筑饱含的孔子文化内涵;上汉语课,在汉语学习中感受孔子文化。参观孔庙、孔府,考察孔林、尼山,在孔子文化园学习中国茶艺,在孔子六艺城参加射礼仪式,在杏坛剧场观看大型原创舞剧《孔子》…… 整个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让奥地利学生对孔子、对中华文化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汉语桥”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
开展研修活动。2012年,孔子学院总部实施“新汉学国际研修计划”,资助有关中国的研究及学术交流,培养更多造诣高深的汉学家,同时支持中国的高校建立国别研究中心,培养熟悉各国语言文化的中国学者。3月4日至10日,孔子研究院与德国纽伦堡大学汉学系、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举办“曲阜的记忆之场—孔子的文化记忆及其空间性”研修活动。12名德方师生来到孔子故里,来到孔子研究院学习交流,与孔子研究院的儒学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孔子及儒学,探究儒家的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参观了辟雍广场、大哉孔子展、四书苑等,深入学习了孔子研究院建筑设计中饱含的人文理念;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孔府,考察了孔子家族墓地——孔林和孔子出生地——尼山,与曲阜当地青年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研修活动将中华文化传播引向深入,让异地朋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深入的理解。
创办多语种期刊。2009年3月,《孔子学院》中英文对照版率先创刊,2010年7月,在中英文版基础上,中西文对照版、中法文对照版、中俄文对照版、中日文对照版、中韩文对照版、中泰文对照版、中阿文对照版等另外7个《孔子学院》中外文期刊相继创刊,进一步丰富了内容,拓展了国际化视角,满足了各国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需求。八大中外文期刊成为全景展现孔子学院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波澜壮阔时代风潮的画卷,搭建起中国人民与各国喜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民之间的“心灵之桥,信息之桥”。
充分运用科技、艺术等手段。2006年5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创建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成为全球第一家专门从事网络汉语教学的孔子学院。网上孔子学院以其便捷的方式向全球所有汉语及中国文化爱好者,提供与汉语及中国文化相关的交流、教学及内容资源服务。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安徽公司总经理郑杰在提案《以信息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设》中表示,办好网上孔子学院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意义重大。他建议在办好各国实体学院的同时,要在国内建立高水准的网络孔子学院,让其成为位于世界各地的所有实体学院的“大后方”,成为他们的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学习和研究中心。2008年12月17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试播仪式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并于当月18日开始向美洲试播。电视孔子学院生动形象、传播迅速、易于普及,与世界各地面授孔子学院相辅相成,快速推动了全球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的传播。2011年,孔子学院总部启动“我唱北京•国际青年声乐家汉语歌唱计划”,运作“全球孔子学院音乐之旅”,精心打造中国文化盛宴,让外国歌唱家学唱中国歌剧,同时把他们的精湛艺术带到中国,借助孔子学院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从而开辟了中西文化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平台,成为国家汉办丰富汉语国际教育内涵,拓展中华文化传播形式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尝试。
孔子学院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推介中华文化,搭建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逐步树立起孔子学院的品牌形象,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
举办孔子学院大会,谱写未来发展新篇章
自2006年首届孔子学院大会举办以来,迄今为止孔子学院大会已举办至第六届。一年一度的孔子学院大会旨在为全球孔子学院交流经验、加强合作、密切联系提供平台。历届孔子学院大会都在回顾总结过去,规划展望未来。八年来,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孔子学院大家庭不断壮大,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成员加入;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汉语教育的行列;国际汉语教材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独具特色的本土教材纷纷在各地涌现;开展的文化交流互动越来越成为备受欢迎的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国际汉语教育丰富了中外师生的人生阅历,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拓展了新的空间;创新了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为促进多元文明包容互鉴、和谐共生作出了独特贡献;搭建了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人民之间的相知友好与国家关系发展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孔子学院把汉语言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也把各国的语言文化带进了中国。在各国人民的热情呵护和多元文化的雨露滋润下,孔子学院茁壮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人类同住“地球村”,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在增多、相互依存在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励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外语,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同时,积极支持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通过与各国共同合作,使孔子学院更好地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促进和平友谊合作共赢的重要载体。2011年12月12日至13日,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以“孔子学院的未来10年”为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凝聚共识、明确思路,共同推动孔子学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指出,孔子学院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实现开办一所、就办好一所的目标;以突出特色为导向,更好地满足各国汉语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促进人类多样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
#p#副标题#e#总之,孔子学院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以其独特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广泛性,大力推介中华文化,搭建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逐步树立起孔子学院的品牌形象,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孔子学院凝聚着中外双方的深切期望,有赖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培育。相信在中外各界人士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将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孔子”深入世界各地,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宋振中 孔子研究院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