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4日于北京闭幕的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上了解到,孔子学院创办8年来,国家汉办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仅去年一年,就新增36所孔子学院和131个孔子课堂,学习汉语人数增长了39%。有8000多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奔赴100多个国家执教;有118个国家的5000多名学生接受奖学金来华学习研修。汉语热在全球继续升温,越来越多关注中国、与中国进行各种交流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笔者可见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扩大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密切中外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孔子学院之所以如星星之火在世界各地燎原,未来将会象春节文化那样,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中国结,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中国人走出国门为全世界造福,得益于科技进步让地球变成了一个信息小村。
图为外国歌唱家在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唱歌剧《白毛女》选段。
孔子学院作为我国尝试出的一种官方与市场、中国与当地相结合的学校模式,本身就具有着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对于如何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也有着许多独到的经验做法。经过不成熟的思考,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实践和探索。
一是开展双语教学。使用中文与该国语言同时进行教学,这样能增强贴近性、互动性,不仅不耽误他们学习本国语言和知识,而且除了进入孔子学院、懂中文的学生能够参加听课学习,当地学生业余时间也能加入到学习中来,自然学习团队会倍增,自然是一举多得大家受益。同时使得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和孔子的仁爱和谐理念,通过双语传至更远的地方,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关注、了解和思考,把孔子学院办成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名牌大学。当然,教中文的方法有必要进行改进,不能象我们中国人自己这样慢慢啃,要更多地采取速成的方式进行,毕竟他们的语言环境不如我们,也就象我们学外语的语言环境不如他们一样,多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好方法,让他们对中文产生并保持着良好的兴趣和痴迷。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民间有不少来华留学生学汉语的妙招,可以拿到孔子学院去使用,或许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加强文化交流。学中文不能单纯学习文字,要让他们边学习边感受中华文化,孔子学院的理念就是不仅教老外用汉语说“你好”,也教他们怎样在中国做生意、怎样与中国人打交道。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开辟毛笔书法、诗歌朗诵、楹联创作、姓名使用、民间艺术等别具一格的中华文化课,让他们从中得到美感享受和无穷魅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介绍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如长城、故宫、珠峰、莫高窟、四大发明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孙悟空、毛泽东等历史和传奇人物,让他们从中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精彩点、找到关注点,不断地研究和深入,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三是建立留学机制。现在不少到中国留学的学生竟然是来接受英语教育,这种做法有点不可思议,如此留学方式不利于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不利于他们学习中国思维和技术,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让留学生来华学英语,是我们留学工作中的一大尴尬。现在有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可以充分运用并逐步改变这一现状,特别是可以把孔子学院作为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培训、提高的基地,正如我们留学生出去的那些门槛儿。孔子学院的功能得到拓展,影响也必然会扩大,还有效促进了所在地人员汉语水平的提高,这样来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和交流起来就十分方便,更有利于增强与中国人普通百姓的沟通和友谊。
四是注意技能跟进。窃以为,孔子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光掌握知书懂理、吟诗作词、泼墨挥毫等基础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针炙、把脉、武功、中药、古戏等中华瑰宝,掌握一点技能和特长,即使是现代科学知识从中文层面掌握的,思维方式也会有大大的拓展,真正做到能文能武,学有所用。语言离不开实践而存在,同样,孔子学院可以帮助地当地学校或社会开些中文专业实用技能班,只有通过实践的参与和经济的潜质存在,才能使语言更加活泼地走进生活、走进现实。也只有让他们的实用技能得到提高,才能够为当地人民造福,才能实现汉语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听到汉语才会感到亲切和充满温情。
当然,孔子学院路漫漫,要做的事很多。我不知道他们的教育具体是什么样的,既算抛砖引玉,也算班门弄斧,说点想法,或许对他们的教学能有所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