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是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成书年代久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正统道德的法宝,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渊源。《论语》在“八佾篇第三”有这样一段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孔子在谈到季氏(这个人)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可以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中国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天子享用八佾,诸侯享用六佾,大夫享用四佾——这是“礼”的制度规定。季氏是大夫,按照礼制规定,只能享用“四佾”,现在意然享用天子的“八佾”这就是僭越,这就是冒犯,这就是违反礼制。在当时,孔子出于维护周礼的需要,维护政治秩序的需要,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现存制度的行为——包括以音乐舞蹈的形式动摇政治秩序的行为。由此可见,舞蹈这种娱乐活动,在两千多年前,是有等级性和政治性的。
人类社会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进步,舞蹈再也不具备等级性和政治性,它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走向生活,成为人们健身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际的需要。特别是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的普及,电视、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炒作,使这个舞蹈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一个桥梁,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乐符。
国标舞诞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一些舞蹈专家聚集在伦敦,开始研究宫廷舞以及欧美国家的土风舞,经过科学、系统的创编,于1925年初颁示了标准舞步伐,后又通过多年的不断规范和创造,才形成了今天的国际标准舞。又由于它溶艺术、音乐、竞技、体育于一体,故称为体育舞蹈。尤其是每年一届的黑池大赛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选手如朝圣般的涌向英国,参加角逐、享受国标舞的洗礼和艺术套餐。国标舞传入我国也不过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得以健康迅速的发展和推广。目前世界上跳国标舞(体育舞蹈)的人数有一半在中国,中国才是国标舞(体育舞蹈)的潜在市场。如今不仅被国内诸多的大专院校纳为舞蹈专业教育项目,各省、市的协会,培训学校、培训基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今天,当孔子学院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走向世界各地的时候,缘于国门之外的国际标准舞也走进了孔子的故乡,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在此得到生动的体现。(文/盛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