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上周末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展览《问孔子:张洹个展》,因美术馆的特别规划而十分隆重,更因媒体的广泛报道而受人瞩目。有趣的是,媒体有两种反应:一方面是《芭莎艺术》为此作了张洹的封面专题;另一方面,则是上海家喻户晓的《新民晚报》发表了著名记者林明杰的质疑报道,多少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困境。
由于这次展览是上海外滩美术馆在休馆整修之后重新对公众开放的第一展,主办方特地邀请张洹作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举办这个个展,还特地请国际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划。
这次个展,主要是5件作品:由牛皮做成的类似一个孔子像的浮雕、由硅胶、亚克力做成的孔子巨型仿真胸像、由三幅香灰画做成的一个空间、关着几只猴子和一个机械装置控制的孔子的大笼子、一段被数亿白蚁吞噬的巨型古木。
对这样的作品,展览主办方给出了简洁的说明,比如孔子的胸像置于一个大水池中,似乎以此象征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上不断沉浮的命运。又比如那一段古木中的白蚁,则可作为等级森严规矩林立的“白蚁社会”的写照,随着古木的空心化,似乎表明了艺术家对这种封闭社会的前途的忧虑。
平心而论,这5件作品让观众的目光聚焦近年来身价越来越高的孔子,表明了艺术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的高度关注,其使用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艺术语言——也很有新意,借助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材料、工艺和符号的发掘,例如香灰、牛皮、木刻、历史照片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对物质繁荣和技术进步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提出质疑。
不过,10月18日《新民晚报》记者林明杰的文章指出,这样的展览简直是在犯傻,不仅表现手法生硬乏味,毫无智趣,而且这些出自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之间缺乏内在的连贯性,不够真诚和自然。他既没有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没有视觉上的拓展。
这段批评,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困境,当代艺术一直离不开某种语境,也一直缺少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因此就有了今天离开文字解释就令人莫名其妙的印象。同时,这样的质疑也有助于打破当前艺术展览批评缺位的局面,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去关注艺术展览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