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同于科举】
高考常常拿来和科举类比,是因为高考在一些形式上和科举类似,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比如说周期性考试,一考定终身,在大面积上尽量追求公平,都是人才从下层向上层流动的渠道等。而且,因为更加容易量化,更加容易保持公平的原因,考试尽可能地追求形式化,也就难免会僵化刻板。因为这些类似,所以有人习惯于把高考和科举放在一起比较。”
然而,科举毕竟和高考不同,李河说:“高考引导的是一个人文学科、数理化、外语等综合而成的现代化知识框架,而科举制度引导的则是一个以经学为主的高度人文化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所要求的仅仅是人们对于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儒家经典的熟悉和解释,包括一些应用,而不鼓励对经典的批判,经是本体,只能在这个本体上加以解释,而不能怀疑、批判,不能有自我独创性的发现。所以说它是一种前现代式的文化体系,选拔的也是符合农业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无法满足建立在普遍理性学科上的现代文明的需要。普遍理性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等,你不能说是英国数学,美国数学,或者中国数学,因为它是普遍性的,也就是普适的,相对的,儒学,就是中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美国的,这也正好说明,它不是普适的。”
【科举可以改变命运】
1905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结,李河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然而很久以来,整个国家和学术界并没有对这一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
李河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经典为载体,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理论为核心,而科举制度正是支撑这个核心最重要的框架和大梁,它按照经典所规定和要求的标准传播文化,批量地复制人才,使得儒家的知识和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主流的知识和价值观。而废除科举,等于抽去了传统文化的一根大梁,儒家经典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不再,因此,废科举是中国社会从前现代文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传播和传承文化之外,科举同样还担负着社会人才流动的功能,李河说:“从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看,科举制度是社会底层的人流动到上层的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上还是种田的农民,没身份、地位、财富、声望,但只要他肯下苦功,十年寒窗,就有可能一朝鱼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科举制度一直在制造着这样的神话,现在在贡院里还能看到记录这些一朝改变命运的人们的石碑。所以,科举不仅仅是选拔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时至高考,关于高考制度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很多人习惯于把高考和古代科举类比。不过,一直有学者认为,这种类比并非恰当,高考也并非科举制度的现代版。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我认为,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终断了以传统文化赖以维系和传承的基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承系统因此崩溃。但不管是国家,还是整个知识界,都没有对这一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天,在回顾传统文化,反思中国文明流传的时候,应该重新审视科举这个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制度。”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然而,这种农业时代的制度,很显然无法应付现代社会知识传播需要,这也是其没落的真正原因。
李河说:“人们经常批评八股让科举僵化、没落,但倘若真正追寻科举没落的原因,八股那一套起承转合的文章模式显然还不足以让科举从内部崩溃。实际上,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民族史变成世界史,支持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变成了科学技术,儒家的思想体系、知识体系在民族之间的竞争中劣势太明显了。它选拔的都是符合儒家体系的人才,忠君、高度的伦理道德的要求等,没有给工、农、商、医等学科留下发展的机遇,或偶有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但非体制性的,没有在科举制度中为这些知识开辟一片土地。现代知识体系无法从这里生长出来,这是它没落的真正原因,归咎于八股,其实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当西学东渐,当世界逐渐连成一体的时候,科举,很难继续担负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任务,李河说:“西学进入,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变化,前现代性的文化传统、知识体系、选拔制度等都必然要向现代性转变,这是整个社会的转型,而科举废除,正是这个转型的标志。”
【科举让教育本身弱化】
科举无疑是传统教育的最后一环,当科举背负了更多其他的功能之后,教育本身的功能,也被逐渐弱化,甚至异化了。
李河说:“中国是最早推动民间教育的国家之一,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开始,对教育一直非常重视。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和这个民族的教育水平有重要关系。但像我们这样重视教育的民族,真正的教育水平如何呢?有学者考证过,中国在‘五四’之前,识字率只有10%,宋代可能是最高的,约35%,这个数字比较高了,因为普遍性的女性是无法接受教育的,个案除外。而日本在江户时代的识字率就达到70%至80%。而覆盖全国的科举究竟有多少人参加,有学者考证,识字率达35%的宋代,参加科举的只占成年男丁的7%,总人口的3%左右。这些数字究竟准不准确,需要专门的考证,但不管是识字率还是科举真正的覆盖率,可见都不会太高。”
科举,在背负了许多教育之外的功能之时,教育本身的意义却常常被弱化,甚至异化,李河说:“现代社会,人们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在传统社会,可能科举之后就很少有学习的机会和动力了,它没有创造出一个民间知识不断递增的体系,这也是它在教育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原因”。
经典诵读
●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宋 吕祖谦
●若谓此科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可。今以少壮之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
宋 王安石
●非是科举累人,只是人累科举。读圣贤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置之度外,虽终日应举, 亦不累人。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然岂能累孔子也?
宋 朱熹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唐 李世民
●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簿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1905年《时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