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文化名人争夺、名人故里争夺、文化“啃老”……如何传承和利用好中华文化,来自国内的专家25日在此间呼吁,“不要过分依赖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华夏文化,国人不能做消耗文化资源的机器,要在传承中创新。”5月25日,由河南省文化厅重点推出的“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专家系列报告会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如何传承和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多方意见切磋的焦点。来自上海交大的胡惠林和北大的陈少峰两位国内知名文化专家,对河南文化进行了精彩讲评。与会者呼吁“让中华文化这个‘老根’冒出新枝,发出新芽。”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副厅长董文建等领导和省直文化部门400多名文化工作者一起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省文化厅副厅长黄东升主持报告会。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惠林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关于河南文化的发展问题》的演讲,胡惠林说,河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根文化、姓氏文化等都是从河南展延出去的,有大量的历史依据,如果没有河南文化,我们都没有了回家的路,中原、中原,中华之源、中国之源,中原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河南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因此,这就是河南,这就是对河南的文化认知,这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中原经济区提出了四个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如何来认识和面对这一重要领域?胡惠林说,河南的文化是由文明来定义的,文明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来定的,文明、文明,有文(化)才能“明”,要重新找回“河南文化的自信”,构建“文化河南”的时间表、路线图。他说,中原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在“传”和“承”后面还应该加个“启”字,传承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造,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担起这个当代责任。
胡惠林建议,一是在哲学社科领域应提出“中原学”,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建树,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二是在文化艺术创作领域拿出一些更好的创作,来表现我们伟大的祖先,给世界华人带来享受和心灵震撼;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创立一个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中原论坛”,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针对当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现象,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表示,文化建设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只考虑经济利益,国人不能做消耗文化资源的机器。文化传承要树立现代意识,要维护好文化品牌,不能破坏文化生态环境。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少峰教授在报告会上作了题为《文化产业创新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演讲,陈少峰从文化传承的视角讲起,就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产业链的经营等方面并结合河南的情况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国人不能依赖历史文化资源,而应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展开创新,“传承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新”。陈少峰以太极拳为例分析说,太极拳不能像少林功夫那样受中国青少年喜欢的原因就是在于不注重创新。“如果推出一个太极拳‘体验版’,让青少年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快速体验太极的精髓,效果肯定会好一些。”他还就文化领域创新与方法转型做了重点讲解。一是实现制造业方法向现代文化产业方法的转型,二是实现产品盈利向商业模式盈利方法的转型,三是实现由内容为王向内容与平台结合的方法转型,四是实现注重内容原创向内容创意资源多元化开发即价值增值产业链的方法转型,五是实现筑巢引凤向孵化企业的方法转型,六是实现由投资带动型向人力资源增值型的方法转型,七是实现产品规模经济向品牌与产品附加价值为主导的方法转型,八是实现已有资源利用或者资源依赖型向资源创新型的方法转型。“合理的平衡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陈少峰建议,地方政府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时,一定要摆脱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模仿历史建筑以及过于追求本地文化艺术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