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3月6日,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是我国传统节日“春龙节”,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这一天,除了“剃龙头”外,我国民间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我国民间认为,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预示着这一年的好收成。因此,这一天称之为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左右,正值惊蛰、春分节气,惊蛰龙抬头,春分龙登天,这就是春龙节的来由。
二月二: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春龙节
作为节日,自然少不了节令食品。二月二这一天,我国各地普遍把节令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在“惊蛰”前后,巧合的是,今年农历二月二,恰逢惊蛰节气,此时节,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人把“二月二”又叫作“春耕节”。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民俗专家表示,古代庆祝春龙节,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虫害消除,五谷丰登,带有一种强烈的农耕文化色彩。二月二这天,种种趣味盎然的习俗,表现了人们祈求生活富足的心愿,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