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在海外,一年到头最盼哪一天?不用说,肯定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春节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民族烙印,跟着华人四海迁徙,五洲发展。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春节,就有红红火火的对联、灯笼、舞狮、舞龙、鞭炮……
置身于有30万华侨华人聚居的澳大利亚悉尼城,这种感受尤为强烈。每当春节来临,南半球规模最大的唐人街“悉尼中国城”喜幡招展,张灯结彩。从腊月底到正月十五,连续举办多项春节庆典活动,如花灯大巡游、年货大卖场、电影放映、现场表演、艺术展览、美食品尝、龙舟竞赛,以及其他的贺新春节目。精彩纷呈的中国文化活动给悉尼增添了浓郁的年味,吸引了无数眼球。
有意思的是,近些年,这种“红红火火”的年味儿开始从中国城向四周蔓延。笔者所居住的森林小区伊斯特伍德,上千户人家中只有四五户华人,是典型的白人中产阶级聚居区,也不时可见中国春节的元素——春节期间,时有街坊、邻居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向你抱拳道:“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邻居老太太有女儿在中国西安工作,送给我家孩子的春节礼物,竟是两盒印有繁体汉字的鞭炮;到邮局去寄信,工作人员主动拿出特为中国年印制的、以红色为主调的生肖邮票供选择;据住在山下的香港邻居说,他家门上贴着的那个倒“福”字,是春节到超市购物时派送的。尽管白人社区的这种年味只是星星点点,却使我们这些海外华人如饮年节琼浆,不醉也是微醺,于是便心生梦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细细想来,“星火燎原”并非不可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软实力的提高,像澳大利亚的悉尼及美国的纽约、旧金山那样,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的欧美城市会越来越多。即使暂时还没有将春节列为公共假日的国家和城市,近些年春节也开始走出华人社区,向当地人的生活浸润和渗透。在某些欧美国家中小学的教科书里,开始出现有关中国春节的内容。大学或社区中心举办春节文化介绍,中小学向孩子们讲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事例,也不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可以说,春节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演变成了一种国际化趋势。
不过,要让春节像圣诞节那样走向世界尚需时日。去年春节,笔者就曾在悉尼的华人聚居区伊斯特伍德邂逅一位英裔女士马歇尔。她虽然没有去过中国,却对中国文化万般着迷,大年初一从几十公里外的卡林弗驱车赶来伊士活,就是为了亲身感受中国年味。见到我,第一件事就是一迭声地询问:“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今年叫虎年?中国年为什么与动物有关?中国人是不是特别喜欢动物?中国人过春节为什么要挂灯笼?为什么要舞狮?为什么要放鞭炮?”相信很多欧美人也像马歇尔那样,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内涵。
好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对祖先留下的这笔文化财富精心呵护、世代相传,他们用似火的热情,年复一年地点燃春节庆典的气氛;好在中国政府近些年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介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春节品牌走向全球;好在文化融合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节庆的多元化势在必行。其实,只要春节与世界多种文化相结合,不断充实内容,保持活力与魅力,定将逐渐发展为被五洲人民所认同的国际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