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因为其中“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学生的心灵”。
这个通知一下发,就受到广泛批评。这也难怪,哪些是糟粕,怎样取舍,没有标准。我不知道,山东省是否有的学校将《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予以了删除,但湖北省已经有学校专门这么做了,理由是其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谐相处”(1月3日《南方都市报》)。
“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孟母的伟大形象与这个故事分不开。《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即出于此。孟子年少时,因父早丧,其与母亲“居住之所近于墓”,而“孟子学为丧葬”。母亲认为“此非所以居子也”,便搬家。可由于家“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亲便再次搬家。最后迁到学宫之旁,孟子学“揖让进退”,母亲才满意。
时代变了,不提倡“三迁”,未必就要将故事删除,如果把“糟粕”尽皆删除,只向学生灌输“洁本”,学生将来一定是缺乏学术“免疫力”的。这就像一个人如果生活得太干净,比如,专门喝“纯净水”,吃“精细面”,就营养不足,很容易生病,无法正常生活。
我是这样想的,学历史避免不了接触糟粕,如果只学“精华”,那历史就不完整,就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删除了一些东西后,历史就变成了断了线的珍珠,很难再串起来了。再说,哪些是糟粕,哪些该删除,仁智互见,无法统一。因此,我们既然提倡学习国学,就不能回避历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让学生们知道一些曾经的真相,知道如何辨别“精华”与“糟粕”,他们才会有自己的判断,才会有思想。
我们做事情,往往很简单,一个令下,删除了之。删除“昔孟母,择邻处”,行政部门省事了,学校省事了,老师省事了,可学生们糊涂了。不说别的,没有了“孟母三迁”,历史上的孟母还完整吗?孟子的成长经历还能清晰吗?
[作者:张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