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敏而温驯的兔子,自古以来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成为祥瑞之物。在兔年来临之际,记者请山东省美术馆民间美术研究专家鲍家虎先生为大家讲讲民俗生活中的瑞兔形象———
早在商代的装饰艺术中,就有兔子的形象。贵族墓的发掘中,曾有玉兔出现。西周时期的墓葬里,也常出土有伏兔形的青铜尊。深沉雄大、恣意诡谲的汉画像中,兔子的形象更多地与神仙联系在一起,如众多的西王母图像中,常见捣药的灵免。还有兔首人身像,双手捧策,似是门吏。兔子还常常出现在圆圆的月亮里,汉刘向《五经通义》云:“月中有兔与蟾蜍。”晋人傅玄诗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因此,月亮又称“兔魄”,月宫又称“蟾宫”。后代的神活和艺术品中,西王母为嫦娥所代替,于是,八月中秋节,就有了祭月用的“月光祃”中的妇娥和玉兔捣药。同时还供有兔形泥偶,北京称“兔儿爷”,济南称“兔子王”,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燕京岁时杂咏》有:“怪底宋朝人护惜,满城齐拜兔儿爷。”“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免儿神。”以后“兔儿爷”“兔子王”又转化成了应节的儿童玩具。其制作多选用胶泥塑胚,泥坯干后刷白粉施彩绘,同时镶头盔、绒球、长耳、药杆等附件,其手臂能够拉动,很受儿童欢迎。关于济南“兔子王”的传说因与泉水相关,而更富地域特点。相传济南泉水曾涌出臭泥,致使许多人染上怪病,当地一位叫任汉的少年,在中秋节混入广寒宫,盗药饼后在玉兔的帮助下出宫,将药洒进泉水中,人们得以痊愈。为了纪念任汉,同时感念玉兔,人们塑玉兔并在中秋节时进行礼拜。这几件“兔子王”为济南已故民间艺人周景福所作,现子承父业,“兔子王”已成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旧时农家辞灶送灶王爷上天,还要配上一匹马,这匹马也叫“灶马”或“神祃”,通常这匹“神祃”,印在灶王爷年画一角,辞灶时剪下来烧掉,同时还要烧禾草和杂粮,以备“神祃”途中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