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1月1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举行,传达国务院的批复,全面部署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如何对接蓝色经济区,以蓝色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升级,考验着临沂市各级决策者的政治智慧。
作为临沂对接蓝色经济区的“第一腹地”——临港产业区,此刻已经深刻领会到“靠海”、“用海”、“对接蓝色经济”的奥妙。
临港为“蓝色”而生
临港产业区,距离临沂机场50公里,沿岚济公路坪上界东行,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再行20公里就能抵达岚山港。
1月14日,深冬的临港热度不减:一个个工地塔吊林立、一座座标准的厂房拔地而起……这一切,昭示着一场关于蓝色的经济变革即将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走进临港经济开发区办公楼的一楼大厅,“对接蓝色临港兴区”的战略发展示意地图映入记者眼帘。地图上,临沂临港产业区“第一腹地”位置,格外显眼。
如果在临沂和日照中间划一条线,以坪上镇为中心的临港产业区正好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一头连着广袤的大海,可成为蓝色经济的“第一腹地”,一头连着年成交额700多亿元的临沂商城,可成为商贸物流的“第一前沿”。
“发展对接蓝色经济,临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随行的临港经济开发区党政办公室主任李军博向记者介绍说。
先来看一组数据:临港产业区距离岚山港20公里,距日照港50公里,距连云港80公里,距青岛港150公里。
再看地图,临港产业区作为鲁南临港产业带“一带三轴”总体规划中“南轴”的重要节点,是以日照、临沂为主体的全省临港产业发展的中心区域。
临港产业区作为日照港、岚山港两大港口的重要产业发展腹地,与岚山港、日照港和日钢相距较近,在对接日照精品钢基地,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化工产业和对物流成本要求较高的产业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
“规划临港产业区的初衷,就是为对接蓝色经济!”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沂说,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局,也是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长远选择。
借港招商,对接半岛
沿临港产业区办公区北行,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竖立起的企业效果图、鸟瞰图、示意图,宛如浩瀚大海中的点点白帆。
“这里即将呈现给我们的是百亿产值园区!”临港经济开发区负责招商的徐志利兴奋地告诉记者。
徐志利说,以建设新材料、木材物流加工、绿色加工、高新技术四处“百亿产值园区”为重点,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初具规模。
“借港招商,对接半岛”是临港产业区的主要招商思路,“绝大多数都是奔着对接蓝色经济而来,目前,整个产业区的企业90%以上与蓝色密切关联!”作为招商一线的一员,徐志利对此深有体会。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政府积极作为,为对接蓝色经济提供平台和便利。而企业也纷纷看中“第一腹地”这块宝地,百舸争流,落地生根。
翔龙管业、金海汇科技、临港有色金属、蓝海石化等5个投资过20亿元项目和金誉石化、江岩精密机械、科特化工、立晨木业、旭港木业等13个过亿元项目正在积极建设。
鑫海不锈钢、朝阳化工、山东煤基燃料、中绿油燃料、百斯特铝业、飞亚化工等16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已经签约,春节后即可开工建设。
科迪乳业、同丰有色金属、风力发电、可口可乐灌装厂等一批过亿元项目正在洽谈,部分项目近期即将签约。
不靠海的临沂,硬是将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几大港口“搬”到了自家门口,短短的时间内,临港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作为一个年轻的产业区,我们的首先任务就是抓好园区建设,抓紧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打造临港产业发展的坚实平台。同时,不断加强与沿海城市及港口对接,积极引进一批适合临港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沂用简单的话语勾勒出临港产业对接蓝色经济的发展思路。
刘沂表示,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临港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刘沂说,要进一步加强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中心城市的对接,认真把握半岛经济蓝色区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青岛、日照的前沿带动作用,着力强化青烟威三地招商、积极探索与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心城市开发区联动开发的路子。
“蓝色运动”自西向东
2009年初,山东立晨集团的决策者就开始研讨蓝色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2009年底,山东立晨集团决定在临港产业开发区成立占地3.9万平方米的山东立晨国际木业加工园,将触角向东延伸到蓝色经济区的边缘。
“预计一年仅运输成本就会为企业节省3000万元!”山东立晨国际木业加工园总经理葛长明一语道出对接蓝色经济的重要原因。
面对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葛长明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我们要做成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典型示范企业,拉长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成品,再到集成化市场,准备建设鲁南临港木材交易市场。
山东新港企业集团的出口产品每天装40多个集装箱,通过青岛港、日照港等港口发往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物流优势和区位优势,让企业在对外发展资源上动起了脑筋。
山东新港企业集团总经理魏东介绍说:“我们的定位是出口经济,因为我们有着非常大的交通运输便利和条件,离海近了,成本就降低了,我们现在正在加大高质量产品的研发力度,打造高质量的出口产品,准备借港发展。”
据介绍,该公司每年都有接近2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科技创新极大地驱动了公司的产品更新、产品创造,让企业以自我的内在提升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对接海洋。
如何更好地对接蓝色经济区,魏东表示,“因为这个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研发,不断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来赢得生存、赢得发展,更好地融入海洋,融入半岛。”
权威人士指出,临港经济需要向“海”要发展,沿海地区也需要内陆腹地资源产品的巨大支撑,临沂对接蓝色经济只有从陆域经济寻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市场后才能大有作为。因此,临沂市提出打造海陆一体化战略,努力与港口对接,打造连同港口与广大腹地的枢纽。
临沂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新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临沂近海临港,具有发展临港经济很好的产业基础,这些年,建材、化工、木业板材、食品等大进大出的产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前要积极研究全面对接全国、全省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