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1997年3月的一天,河南淮阳一个18岁的少年,流落在梁山县拳铺镇郭堂村村口。他说,如果不是刘大哥把他带回家,给他口饭吃,“恐怕早就没命了。”十三年后的那个少年,两次从北京赶到梁山寻找刘大哥,12月15日晚上他们终于见了面。
十三年前的那个下午
12月16日中午12时,在梁山公路局门口,刘敦常因公务在身不能送赫明康返程,两人离别前拥抱时,泪水在他们的眼里打转。“刘大哥,当年要不是你救了我,我早就没命了!”
1997年3月的一个下午,刘敦常骑摩托车路过村头时,看到乡亲们正围着瘦小的少年看热闹。“他怎么了?”刘敦常问。“说是四天没吃饭了,饿得走不动了。”有村民说。刘敦常看着眼前这个衣衫破烂的少年,双手抱胸,呆滞地低着头不言语,就对少年说:“跟我走吧!”那少年就是赫明康,他点点头,上了刘敦常的摩托车。
当时吃的什么,吃了多少,赫明康已经不记得了。刘敦常也想不起那天妻子到底给他吃的什么,让那个18岁的小伙子狼吞虎咽地吃得那么香。
赫明康说,当年,他在北京打工,家人让他回家订婚,工头不给工钱,他用身上仅剩的几十块钱买了张去商丘的车票,想着到那再找老乡借,没想到,途中几次被倒,后来在东阿县被车主赶下车。身无分文的赫明康心想往南走就能离家近一点,一直走了四天,实在走不动了。因胆小不敢向人乞讨,饿得他见块地瓜皮也捡起来吃了。
“吃饱饭后,他执意要走,也不说去哪。”刘敦常给他在附近的工地上找了份工作,还给了他20块钱,嘱咐他:“不行再来找我。”没过几天,赫明康因太过单薄干不了力气活被工头赶了回来。
一天,在梁山县原后码头村收费站上班的刘敦常把赫明康带到班上,给了他100元钱,帮他搭乘了一辆回家的车。并将写有自己电话号码的纸条也给了他,嘱咐赫明康说:“回到家,千万别忘记给我来个电话。”
找恩人找了十三年
到家后,赫明康发现刘大哥给他的纸条不见了。更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刘大哥叫什么,只知道他身穿一身绿色制服,在收费站工作,他的妻子在医院上班。
寻找恩人的念头一直在他心里翻滚了十三年。今年10月份,赫明康从北京赶来梁山寻找刘大哥。这时31岁的他早已为人父了,在北京一家装饰公司打工。赫明康首先来到梁山后码头收费站,收费站取消了,因工作忙不得不
及时赶回北京。这次梁山之行,他扑了个空。
“我就不信找不到他,一次找不到两次,总之我会一直找下去。”赫明康说,14日他又来到梁山。7点30分,他找到当地的一家媒体,希望能有所收获,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帮他联系,但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下午1点,他来到梁山徐集高速收费站,没有任何线索。2点钟,他又去刘敦常妻子工作的医院打听,“有没有1997年在这工作的女同志,她丈夫在收费站工作。”赫明康询问的方式,被医院看门的老头认为“不是好人”,把他赶了出来。后来他又去了交警队,一无所获。再后来他在梁山公路局,得知了刘大哥已经调往长沟收费站。赫明康乘车直奔长沟,刘敦常当天休息。赫明康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因假期有限打算返回北京。下午5点30分,赫明康的电话突然响了,“一听是大哥打来的,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当晚6点30分,这哥俩终于见了面。
赫明康与刘敦常依依不舍。
感谢梦圆十三年后
刘敦常叫了两个朋友,准备陪赫明康好好喝点。“我喝不下,也吃不下。这么多年,我依然生活得很落魄,给大哥钱,大哥不要,他的条件比我好。我想为他做点什么,却什么也做不了。这份感谢迟到了十三年。”赫明康说,一顿饭下来,让他感受最多的是愧疚。
“十三年来我一直想着报答他。我没有什么能力,只想能见他一面。给他说一声谢谢,能让我心里好受些。”赫明康舒了一口气说,他拿出600块钱,交给了刘敦常的单位领导,想以刘敦常的名义捐给梁山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没想过图他什么。十三年里和妻子聊天时经常提到他,不知道他生活得怎么样。现在心里总算踏实了。”刘敦常说,没想到赫明康还记得他,用他的话说,“现在这样的人很少了,我真的很感动。以后我们两家就是亲戚了。”
两人告别时,刘敦常对赫明康说,平安是福,健康是福,“有钱别买包子吃,要想着往后的日子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