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注定是济宁文化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是“十一五”文化发展的丰收之年,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之年,同时还是文化产业展翅翱翔的腾飞之年。就让我们来细细回眸2010年的文化精彩。
整合
市文广新局组建成立
2010年初,市委、市政府整合原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新组建成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它统一履行全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三局合一。同时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实行文化市场统一执法。到今年7月,我市12个县市区的文广新局也全部组建完毕。市县两级文广新局的成立,是我市在文化体制改革道路上迈出的重大一步,它打破了原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格局,标志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新的成果,预示着济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步入管理更统一、发展更协调的新阶段。
规划
100万公开征集文化产业发展方案
新成立的市文广新局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一个调整、三个突破、十项工作、一个保障”的总体部署。本着“产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的理念,在今年3月,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斥资100余万元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新浪网、中国文化产业网、国家文化部网站、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国内知名新闻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家单位报名参加。通过筛选有8家单位入围。经过评委会专家先后两次评审,最终选出了一家最佳备选方案。该最佳备选方案还将进行修改完善,将使之成为能指导我市“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惠民
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部建成
作为国家“十一五”公共文化建设七大重点工程之一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市各级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全市114个乡镇于今年6月全部建成,提前半年完成了建设任务。此外,市图书馆荣获全省“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称号,开通了全省首家市级网络图书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被市政府列入2010年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截至11月底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63.57%。今年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5万余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已经得到很好地保障。
文艺
全市艺术创作座谈会召开
5月28日,我市组织召开了全市艺术创作座谈会,来自全市文艺界一线的二十多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座谈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成文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近期艺术创作的目标方向,凝聚了我市的创作队伍,更是明确从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来对待艺术创作,对诞生更多市场化的艺术精品,将起到极大的促进。2010年,新编历史剧《还官记》等一大批戏剧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多个杂技节目获省金、银奖。由我市选送的兖矿合唱团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喜获金奖。山东琴书《喜事多多》获全省曲艺汇演一等奖。
产业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培训班400人集训
6月9日、10日两天,济宁市文化产业专题培训班在党校大厦成功举办。培训班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专门邀请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陈少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李向民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讲课。此外,济宁市黄河文化礼品行总经理、济宁市运河美术馆馆长李新中先生还以自己发展文化产业的切身经验向学员们作了现身说法。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均参加了听课培训,济宁市十二县市区的文广新局及北湖区、高新区也均组队前来参加了听课培训。两天时间共培训全市文化工作人员近400人。该培训班是我市近年来第一次组织举办的如此大规模的文化产业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大家对文化产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产业发展视野得到了拓宽,发展技能获得了提高。
项目
济宁圣城文化传媒集团首单签约10亿元
8月3日,济宁圣城文化传媒集团与美国新世纪投资公司、美国普利国际有限公司在济南山东大厦举行影视娱乐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合作签约仪式。影视娱乐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不仅对三方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拉长济宁文化产业链条,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相关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影视娱乐综合开发项目合作三方计划共同投资10亿元,在济宁城区及所辖各县市建设14座以影城为龙头,集电影放映、休闲娱乐、商业购物、餐饮、酒店、会议宾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标志着济宁市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市文广新局通过整合市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的有效资源,高效配置,合理利用,努力打造济宁的“国字号”龙头企业,搭建促进济宁文化产业快速高效发展的平台。由济宁市广播电台出资2100万元注册成立的济宁圣城文化传媒集团,下设济宁鲁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济宁声远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济宁圣城广电演艺策划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它将在影视、出版、演艺、休闲娱乐、动漫、广告会展、艺术品、艺术培训等领域起到领头羊、航空母舰的作用,并承担起全市文化产业研究开发、创新培育的责任。
节庆
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大型演出《杏坛儒风》获好评
大型文艺演出《杏坛儒风》首次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示了孔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这次演出筹备由市文广新局具体承担,时间紧、任务重,经过周密策划、反复论证、紧张排练、精心准备,设计了四个演出部分11个具有济宁特色的节目,形成了《2010年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演出实施方案》,并将演出定名为《杏坛儒风》。《杏坛儒风》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在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广受领导和社会好评。
文展
第三届山东省文博会济宁会场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济宁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承担了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济宁会场文化展区的招商招展和策展布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为确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专门组织成立了文博会文化展区筹备工作领导班子,下设策展组、招商组和综合服务组等三个专业小组,在中国文化产业网、济宁新闻网、济宁文广新局网站上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在济宁电视台进行了不间断地招商招展宣传。该届文博会以“走进东方圣城、感悟孔子文化”为主题,创新办会办展模式,丰富办会办展内容,实现了文化与资本、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人才的有效对接。设计了25个特装展位和320个标准展位,特装展位全面展示了全市各县市区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以及部分文化企业的形象和产品;标准展位吸引来自省内外的文化经营商户240余家前来参展。展会期间吸引前来参观的观众达30余万人,现场交易额近2亿元。共签订文化产业项目26个,总投融资额达120.9亿元。本次文博会为文化产品展示、文化项目交易、文化信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提高了文化产业项目的推介招商力度,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济宁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遗产
2011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花落济宁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我市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基础坚实、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备成熟,今年4月,我市正式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的函》。6月,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何戍中一行来我市进行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正式复函我市,同意我市为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6月12日,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率队赴苏州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闭幕式上,从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手中接过了会旗,标志着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花落济宁。围绕文化遗产日主题,今年我市以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开端,相继举办了“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演讲比赛、“济宁市首届民间收藏艺术精品展”、“保护运河 爱我济宁”知识竞赛等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第三届省文博会济宁分会场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