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济宁市鱼台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质量效益最高、城乡面貌改变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鱼台县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基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完善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一系列办法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态势,呈现出经济提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坚定信心,在克难攻坚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案。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15亿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递增14.35%。人均GDP达到17697元,年均增长13.66%。今年前三季度,全县GDP72.34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收入3.12亿元,增长3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增长20.8%。张黄循环经济化工园“双30万吨”、正茂化工、金威煤电二期扩能、星源矿山、安泰泵业、惠宜佳木业等6个投资过亿元的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主要依靠投资,逐步转变为以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2006年至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4亿元,四年累计完成216.79亿元,年均增长22.25%。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4.34:45.8:29.86。粮食总产量36.14万吨,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26万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5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19.7%。服务业年均增长15.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4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0.34%。
城乡面貌换新颜。按照“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城市定位,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化水平达到26%。先后完成了工业路南段、鱼新三路西段拓通工程;花园路、老济徐公路等部分路段路面整修工程;鱼新一路、湖陵二路等路段的花砖铺设和修补;开发区东区路网建设工程和商业街、时代商城、正中商城、馨贵园小区、文化小区、行政办公中心等的开发建设。实施城区西北入口三角绿地、西支河公园二期湖陵一路南段绿化和公路局绿地等项目,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投资3960万元建成垃圾处理场。新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取消农业税。实施国企改革攻坚,基本完成企业改制脱困任务。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顺利调整王鲁镇、谷亭镇、县滨湖新区行政区划,县滨湖新区 (原县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经济开发区,新型乡镇张黄镇改革试点率先实施。组建鱼台县鑫达经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融资平台,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年均增长65.87%,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49家。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4元,年均分别递增19.42%和11.34%。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6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28750人。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群众36.5万人,参合率99.9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资800万元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的县职教中心实训楼和投入2000万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县一中教学实验楼已投入使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进入住房、汽车等10万元级消费阶段,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1平方米和34.4平方米。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7.5%、98.2%和98.7%,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