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探索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相信素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济宁人民在 “十二五”期间,一定会继续发扬成绩,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期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更加完善、基础更加扎实、水平更加提高、效果更加明显,为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牢牢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贯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在公共场所、城市社区、主要街道制作了一批“八荣八耻”的公益广告和各类宣传牌,以“知荣辱、树新风,文明在济宁”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弘扬优秀传统,塑造诚信济宁”为着力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在全市开展了两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对70名市级道德模范和88名道德模范提名奖人选进行了表彰;武广华、朱庆来、王文真、王彦伦、李杰、孙计爽、陈继英入选省级道德模范,丁文标等11人获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开展了“关爱好人——资助生活困难道德模范”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道德模范关爱之情。连续十余年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评佳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评选出的“四十佳”、“双百佳”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明委表彰,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品牌活动。
文明城市创建获得好评。以“孔孟之乡·文明济宁”为主题,举全市之力,聚万众之心,通过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和调度督导机制、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2008年我市光荣地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通过开展争创文明城市活动,全市城市品位全面提升,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素质明显提高,为全市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文明在济宁”系列活动成效明显。自今年3月开始,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市民素质提升、交通秩序整治、窗口行业满意、生态环境呵护、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志愿服务推进、和谐社区创建“文明在济宁”七大行动。一批部门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相继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如举办了济宁市首届邻居节暨市中区第五届 “运河之都邻居节”系列活动,市直机关工委在市直机关积极开展“六个一”读书活动,市交通运输局为城区2520辆出租车统一更换专用座套,组建了200余辆出租车、600余辆公交车、16辆大巴车参加的“爱心送考车队”和110辆出租车参加的“拥军车队”等等,文明之花在济宁大地盛开。目前,我市共有全国文明单位等先进集体15个,省级先进集体416个,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效果凸显。全市2980个村被评为创建工作先进村,村村都建有硬化路,村庄亮化率达到95%,3600多个村建起了高标准的文体活动场所,农村环境和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新的可喜变化。工作中,市文明委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宣传等形式,推广试点经验,探索出了“以企带村、村企合一,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村庄变社区,翻建旧村、提升新村,不建新居变内涵、完善设施变环境”五种模式。开展了“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和“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全市规划建成微山红色旅游生态线、北湖旅游生态线等示范线路16条,环城文明创建片区12个,旅游景区片区14个,文明创建示范乡镇32个,涉及创建村990余个。深入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建设,各创建工作先进村形成了硬化、绿化、美化相连,地绿、路畅、村美的优美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市委、市政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最大的希望工程和民心工程”,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务实中推进,在创新中加强,市文明办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一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组建了“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技宣传、奉献社会宣传、家教宣传”五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建成了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体验教育等八大类社会教育阵地网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文化场所管理,全部关闭了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是全省全部取缔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三个市之一。全市形成了各级部门关心未成年人道德培养、各种德育资源向未成年人开放、各界群众积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的浓厚社会氛围。
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影响广泛。充分挖掘和发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孝贤文化、红色文化底蕴丰厚优势,广泛扎实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弘扬和践行中华美德,做富有理想、品德高尚、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一代新人,全市中小学诵读活动普及率达到100%。全市共建立经典诵读队伍近千支,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动,市、县、乡、村上下联动的格局。广大中小学生在中华经典的浸润和熏陶下,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讲文明、懂礼貌、热情好客在孔孟之乡蔚然成风。《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经典滋养孔孟故乡人——山东济宁市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效应与启示》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照片,诵读经典活动已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闪亮品牌。
“全民学礼仪”教育实践活动逐步深入。以“讲文明、促和谐、树形象”为主题,以个人礼仪、工作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涉外礼仪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学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倡导文明言行,引导人们懂礼貌、知礼仪、守秩序,摒弃社会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共同建设公共秩序良好、公共卫生整洁、公共服务优质、公共管理规范、公共环境优美、公共参与积极的文明家园已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积极行动,塑造了济宁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全民学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认可,中央文明办王世明主任作出批示,中国文明网对我市开展活动的动态情况随时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