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政协主办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保护和开发研讨会12月12日至13日在济宁市举行。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情况的调研成果,加大运河山东段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推动运河山东段尽快通航。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到会讲话。副省长贾万志,省政协副主席谢玉堂,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省政协秘书长毕泗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市政协主席王润廷等出席会议。
孙淑义在讲话中指出,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自1855年黄河改道以来,济宁以北运河逐渐干涸,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工建设,给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山东处于中间最关键的部位,我们应适时实现山东段大运河的“生态修复”和“文物保护”,把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建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使之成为促进和带动鲁南、鲁西、鲁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孙淑义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妥善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树立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坚决反对和防止盲目利用和恶性开发。尽快研究确定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编制大运河遗产整体保护规划,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沿运河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有效整合资源。运河沿线各地区、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保护、利用和开发大运河的整体合力。把“还河于民、造福于民”作为实施运河保护利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处、和谐发展。
孙淑义要求,要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以对国家、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创新的思路,挖掘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盘考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把积极申遗的过程变成强化大运河保护和开发管理的过程,推动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民政协作为名人荟萃、智力密集的统一战线组织,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作出积极贡献。
刘枫在讲话中说,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今年5月全国政协在杭州召开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杭州宣言》并达成共识:运河“申遗”要成功,航运必须通;运河全线通,关键在山东。此次会议研讨运河山东段的保护开发,非常重要和适时,对促进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守刚在会上致辞,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在简要介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他说,随着南水北调和运河续建工程的实施,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在全运河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济宁市委、市政府对运河申遗和运河济宁段的保护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依河傍湖展开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沿运河和微山湖西岸规划建设贯通南北的滨湖大道,加快修复运河济宁段重要建筑古迹,下最大决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设施建设,搞好市区内沿河生态和景观创意开发,加大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形成城水相依、双河抱湖、河湖一体、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全力打造“运河物流”品牌,在堤外统一规划布局建设大型港口及仓储物流设施,保护重要河段的原生态风貌。加强以运河文化和南四湖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搞好重要节点的遗迹保护、文物修复和生态维护,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深化运河文化研究,丰富运河文化的时代内涵,重塑济宁“运河之都”的风采。
会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和济宁、德州、聊城、泰安、枣庄五个沿运河市的市政府负责同志发了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考察了我市的南旺分水闸、济宁港、会通桥和大闸口。
谢玉堂在会议结束时就做好下步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保护和开发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希望各市、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大运河保护和开发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省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副市长陈民、市政协副主席徐永莲、市政协秘书长徐恩林,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德州、聊城、泰安、枣庄四市市政府、市政协的负责同志等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