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10月27日,德国维特桥职业学院专家组来到孔孟之乡,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交流访问,专家组参观了学院汽车实训车间和机电实训车间,双方还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将开展师生相互交流活动。德国维特桥职业学院院长富吕涛涛(音译)接受了记者采访。通过交流,记者发现,与国内职业教育相比,德国职业教育学制比较灵活、与企业关系密切,对学生宽进严出的考核更加严格。
名称演变,反映出社会发展
“我是第一次来中国,从北京到济南再到济宁,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很完善,中国的发展真快。”富吕涛涛的开场白很坦率。他说,沿途的景象应接不暇,他的脑子里都装不下了。
德国维特桥职业学院位于乌培塔尔市,成立于1905年,有着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乌培塔尔市系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核心地区,纺织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之一。学院现有2200名学生,金属加工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另外学院还设有机电、汽修、纺织、经济管理、工艺一体化等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针对性很强。”富吕涛涛说,每所学校设有主专业和副专业,主专业就代表学院的职业培训方向。
学院发展紧跟社会发展,并调整相关内容。富吕涛涛说,学院名称的演变就能反映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学院的教育制度、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也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德国维特桥职业学院曾叫星期天学校,还曾叫进修学校。25年前,学院设立专科学历的专业,学院正式与大专接轨。10年前,学院调整学制,进一步拓宽了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
学制灵活,校企密不可分
“每位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校学习。”富吕涛涛说,高中毕业就拿到了高校的入门证。进入高校前,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专业,然后根据专业选择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安排专业。即使是残疾学生也能获得入学资格,学院在校生中就包括100多名残疾学生,学院教给他们简单的手艺,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
富吕涛涛说,学院现在包括五种学习制度。学院1200名学生已与企业签署协议,他们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顶岗实习。他们的学习模式是一天半学习理论知识,三天半顶岗实习。这部分学生的学制为两至三年半。上学期间,企业为他们发放生活补助金。根据协议,毕业后学生至少为企业工作一至两年。
由于学院地处鲁尔工业区,实际上学院还承担着为企业选人的任务。富吕涛涛介绍,有一部分学生毕业于普通中学,成绩一般,他们采取全日制教学,这部分学生有200名至250名。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好,学院为他们创造条件,多学习理论,然后再升学继续深造。他们的学制为3年,学习期间他们也要参加职业教育,掌握动手操作能力,这部分学生以金属加工专业居多。学院还包括部分进修学生,高中毕业生中有人想继续学习实践操作,学制为两年,培养目标为工程师(师傅)。还有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学制为四年,经过考试后可以获得技术员证书。
宽进严出,学生毕业要口试
富吕涛涛表示,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还培养学生独立承担任务的才能。同时还培养准时、诚信、务实等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生毕业时,一般要经过论文、考试和口试三个环节。即使是数学和物理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参加口试环节,口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有时候考官把学生问得哑口无言。富吕涛涛说,被问得哑口无言不代表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有的学生在硕士毕业口试时也被问得哑口无言,考官会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计最好成绩。
富吕涛涛说,现在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院非常注重各国同类高校的交流合作。学生实习时往往被派遣到欧盟内的国家,有的学生被派遣到英国、波兰、罗马、匈牙利、土耳其等国家。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双方合作为师生们打开一扇了解中德职业教育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