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习习,天气渐有几分凉意。而在北湖新区大大小小120多个建设工地上,人们感到的却是激情似火,看到的是干劲如潮。济宁市委、市政府加快北湖生态新城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似无形的强大新能源助推各项工程建设项目提速向前——这同时也标志着我市突破中心城区,在深度和广度上拉开了历史性大框架。
(上)
较之徐州和临沂等周边重要城市,济宁市区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市域比重较低,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小马拉大车”是长期以来济宁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症结。这种症结使城镇分布表现出典型的多中心特征,难以负担带动市域增长的责任。
如何将古老的历史名城和新兴的工业城市融于一身,真正担当起鲁南经济带崛起的龙头,进而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做大做强济宁中心城市,提高中心城区在市域的首位度,提升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强化济宁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济宁中心城市在鲁南经济带中的核心地位。
靠突破中心城区带动“济兖邹曲嘉”组群城市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区和组群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市竞争力、承载力、牵动力,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突破中心城区,首先要解决好城区发展布局问题,而城市布局的确定,则必须围绕城市的发展定位,循乎历史,因应自然,集合优势,统筹协调。根据济宁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现实架构、自然风貌等基本特点,济宁中心城区作为济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立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立足于这一功能定位,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通过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战略,跨矿区跨河道大范围展开布局。在南部建设57平方公里的“北湖生态新城”城市主中心,北部建设26平方公里的“济北新区”城市次中心,东部打造高新区“科技新城”,西部建设“运河生态经济区”。
北湖生态新城于2008年着手筹备,去年6月份获省政府批准正式启动,着重进行基础设施和大框架建设。按照北湖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和集中突破北湖生态新城的要求,今年我市继续实施饱和性投入,大幅增加项目密度,全区将继续增加项目密度和投资强度,年内将实施30个重点城建项目,总投资93.67亿元,计划全年完成投资38.8亿元,一座崭新的生态新城,将在三五年内迅速崛起。
在济北新区开发上,着眼建设集行政、商务、住宅和旅游、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生态化、园林型新区,2007年开始启动,三年时间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路网框架和城市形态雏形,今年又全面展开17项重点工程,计划完成投资25.6亿元,再有三年的时间,即可建成现代化的新城区。
东部科技新城是高新区原来作为单纯产业园区的规划提升。高新区以现有发展框架为依托,围绕上水平、出精品、生财富,搞好城市开发建设与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施11项重点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7.1亿元,着力彰显东部科技新城品位形象,致力于形成以高端产业为主体、城市基本要素和服务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城区。
老城区则以完善配套功能、改善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管理、优化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做好“三增、三降、两提高”的文章,实施26项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4.7亿元,下大气力提升老城区的形象。
决策者格外重视促进组群结构城市融合这一课题。各区在空间结构上,既相互融合、一体发展,又方向明确、易于突破;在功能分区上,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在产业发展上,既分布科学、相互配套,又各具特色、错位互补,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对各种生产要素、高端产业、优质资源的集聚能力,有利于避免市与区、区与区之间功能重叠、重复建设和职能交叉,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下)
在中共济宁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上,作出了加快北湖生态新城建设决议。继而又明确提出,建设北湖生态新城,绝不是简单的城市外延和老城拓展,而是城市发展的全面转型,通过塑造全新的城市形态,实现城市品质、功能、魅力的根本提升,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态风貌,打造全国一流的生态城市,并将北湖确立为中心城市主中心。这意味着,未来的北湖理应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机制灵活的实验区、科学发展的引领区、优势产业的聚集区、环境宜人的生态区。
根据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城市主中心的选址有四个要件:地缘上必须是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主方向,规模上必须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定位上必须具有较强的聚集力、幅射力和影响力,地貌上必须能充分体现城市个性、城市风貌和城市形象。在确定城市主中心这个问题上,规划部门和专家学者以及领导层面,对中心城区各个方向进行反复比对研究,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记者在采访市规划局负责同志时了解到:北湖区规划总面积97.4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无论是从城市形态的构建还是从发展空间上看,都具有其它区不可比拟的基础和条件。尤其是北湖这一区域,南接微山湖,北靠老城区,东西双河环抱,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禀赋独特,最能体现济宁中心城区“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突出生态和水系的打造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和规律。北湖新城区南靠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泊南四湖,西依集防洪除涝、南水北调、航运、灌溉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京杭大运河,东临具有田园风光和湿地景观的洸府河,北湖湾和新运河位居中心,陆路交通便利,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湖新城以充盈的水环境营造出了城水相融的意境,把自然融入城市,让城市融入了自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为北湖开发在法律意义上取得了法定地位和依据。因此,建设北湖新区这一城市主中心,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济宁城市建设不懈探索的经验结晶,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历史选择,也是汇聚全市人民愿望和智慧的创造性实践。
任何一项重大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缜密的考察论证之上,北湖生态新城的决策也不例外。北湖以北区域地势较低,城市防洪排涝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据市水利局局长刘文峰介绍,北湖新区的防洪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整体防洪的框架体系已经形成。南有南二环也称U型路和南四湖湖北堤两道防线,堤顶高程均在海拔40米以上,已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北有济宁城区以北南跃进沟南堤作为北二环路进行修建,完成后将成为北部的防洪墙。西有京杭运河东堤,由湖口至南跃进沟口,已修成滨河大道,防洪标准由原来的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东有泗河、洸府河双道屏障。2008年对泗河兖州段金口坝以下进行了治理,泗河中上游段也已列入治理计划。二是防洪调节的功能大大增强。经过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现在的调蓄能力,能够多消解洪水总量3亿多立方米,削减洪量达40%,再加上科学调度,预泄滞泄相结合,泗河洪峰值就会大大减少。三是预测、预报、预警体系趋于完善,完全可以对南四湖实施预洪,提前降低湖水位,争取防汛的主动权。由此看来,无论是设计标准还是防洪体系建设,都在保证着北湖生态新城的绝对安全。只要在建设滨湖新城中严格按照规划标准实施,就可确保在防洪问题上万无一失。
在见物不见人的计划经济时期,一直片面强调所谓“地上服从地下”,把煤炭压覆看成是城市发展难以逾越的 “鸿沟”。就北湖而言,南外环以北压覆问题早已解决,以南压覆的实际可开采煤炭仅有2000万吨左右,这与一个800多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相比,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北湖生态新城是济宁的核心利益、长远利益所在,我们必须要大视野和高眼光,以对未来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800万人民负责的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正确处理好地上与地下、大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辩证关系,排除一切思想障碍,为北湖开发创造最好的 “软”、“硬”环境。
东风吹来,万帆竞发。以北湖生态新城为主标志的济宁中心城区正进入了全面建设、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轮灿灿红日将在城市化进程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旋律中庄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