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日的桑拿天让不少济宁人 “退避三舍”,闭门过起了“风扇下、空调边”的清凉生活。然而,炎炎夏日中,在济宁的大街小巷却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惧高温,不辞辛劳,在部门、企业、民众之间奔走调研,用满腔热忱和一身汗水书写着青春的“豪迈誓言”。他们是清一色90后学生组成的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鹭岛儒风”暑期实践队。
从7月25日下午抵达济宁,到8月2日下午奔赴泰安,整整8天的时间,这群学子在济宁都做了什么?又收获了些什么?他们眼中的济宁和济宁人又是什么样子?
目标:济宁
从筹划实践队的第一天起,孙昊宇和他的伙伴们便把确定调研课题作为实践队的首要任务。分属五个专业的10名队员聚在一起,召开了内部讨论会。西安兵马俑和上海世博会等热门选题先后被提出,又因为各种特殊因素先后被否决。课题一时悬而未决。
这时,长在运河边的队长孙昊宇一个不经意的提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不可以调研一下济宁地区的运河文化产业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他的理由是,“与文化旅游搞得比较成熟、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济宁的运河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却发展迅猛,调研价值比较高。”
此提议让大家的精神为之一震。
“我觉得这个课题有搞头”,生在武汉、长在深圳的女孩宋宇航第一个表示赞同。在宋宇航的心里一直有个情结,那就是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文化积淀相对比较薄,每当周围同学自豪地夸耀起自己家乡的厚重历史,她就止不住地遗憾,“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底蕴深厚的地区去看一看。”可巧,机会就来了。
队员刘一如也认可这个选题,与宋宇航不同,长在文化大省河南的刘一如之所以持肯定意见,与她的关注兴趣有关。“一直想看看别的地方是怎么搞文化产业的,早就听说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建设很有特色,这次一定要好好探究探究。”
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之后,济宁成为所有队员的一致选择。课题就定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链对城市经济的辐射影响及前景分析——基于山东省济宁市‘运河文化’发展模式现状的调研”。
因为调研涉及文化产业、统计、经济、历史、地理、旅游等各科知识,因此,实践组成立之后立即分配了学术资料研究任务。所有成员在研究过后,都定期以博客及邮件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通过这种交流,达到了短时间内互相学习,充实提高的目的。在此期间,他们还与济宁市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取得了联系,为实践活动的后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沥心血忙碌两月,驾长车挥鞭出征。”7月24日,实践队一行乘机北上。目标:济宁。对于实践队的多数人而言,这既是一次调研之旅,也是一次朝圣之旅,圆梦之旅。
感受:这是块热土
7月25日下午,实践队抵达济宁。稍作休整以后,调研开始。
他们的第一站是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接待他们的是副局长贾庆华。贾局长是他们从实践初期就开始联系的带队老师,当天,实践队正式给贾局长呈递了带队老师的聘书。从贾局长那里,队员们了解了济宁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相关信息,对济宁发展运河文化产业的整体布局以及力度和广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贾局长的引荐下,实践队随后又拜访了旅游局、文广新局和运河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几年济宁市在打造运河文化,开展运河文化旅游方面力度很大,城市改造加速进行。运河沿岸绿化带的种植及沿河古建筑的修建,让古老的大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政府还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运河文化博物馆和运河总督衙门等运河标志性建筑的修复、建设进行了规划,这些都对济宁打造好“运河之都”的城市品牌产生了积极作用。
企业是发展运河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在对济宁运河文化的概况有一个基本认知后,实践队紧接着对香港大厦、黄河文化礼品行、金宝迪国际娱乐会所、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春秋旅行社等企业进行了走访。
队员们欣喜地发现,作为中国首家 “运河文化”主题酒店,香港大厦已经成为济宁市运河文化餐饮的领航者。该酒店办公室王主任向队员们介绍说,早在2002年,他们就已经开始主打运河文化品牌,从酒店的硬件设施,包括门前花园设计、大堂的设计、餐厅以及客房的规划,到软件方面包括菜品和服务,都无处不在地与运河文化相契合。他们还经常与济宁市旅游局合办一些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美食节、竞赛等活动,广泛邀请各酒店参加,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不少酒店纷纷来此学习取经。
“文化不是一个空的东西,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内容作支撑。”王主任一句总结性的话让实践队队员们印象深刻。
除了对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走访外,暑期实践队还在广大市民中进行了调研。7月27日至29日三天,队员们在人民公园和新世纪广场开展了名为《济宁市“运河文化”建设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活动,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多份,得到济宁市民的热烈响应。
队员王璋佳人回忆说,我们在人民公园发问卷的时候,经常会过来一位老大爷,很热心地看,他其实不懂什么叫问卷,不懂上面的选项,但他说,“姑娘,你给我念吧,我帮你写”;在新世纪广场,一位带着孩子的阿姨,把孩子交给同行的外婆,认真做答问卷,一边做一边对问卷赞叹一番;一位有趣的保安叔叔,像个孩子一样蹲在地上,认认真真地回答问题…… 济宁人民的这份热情让王璋佳人感慨万分:“这些人们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实践不仅仅是做学术,更让我们看到了在社会中,有很多善良、热心的人们,他们尽管像森林里的树枝一样普通,但是当你在黑夜的森林里迷路的时候,他们点燃后散发出的热量,会温暖你孤独、无助的心。”
心愿:大四我们再来
7月31日,作为此次调研活动的终结篇,“鹭岛儒风”暑期实践队在新世纪广场举行了“保护运河,从我做起”主题签名活动和“我为家乡献一策”公益活动。这一天是济宁入夏以来最难熬的一天之一。烈日高照,虽然将近中午时下过一场小雨,但酷热和憋闷丝毫未减,反而变本加厉。
下午五点半,太阳依旧高悬,公益活动已然开始,在没有任何遮盖的广场上,队员们的衣襟很快便被汗水打湿。看到一帮外地的大学生对济宁和运河这么关心,这么“拼命”,广场上活动的市民纷纷走上前来签名,建言。
公益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半。
8天的调研让实践队的队员们收获颇丰。 队员郭子奇这样说: “我们想知道脱离了父母,脱离了师长,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仅有一帮同学帮助来筹划一切事物,到底能不能行?实践证明,我们成功了!”
在济宁的8天不仅增长了队员的阅历和见识,还让他们跟济宁和济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行前,他们纷纷表达着对济宁的信心和依恋。“有高瞻远瞩的政府,踏踏实实的企业,还有淳朴善良的人民,济宁的未来不可限量。”调研阶段虽然结束了,但整个活动还没完结。“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调研意见整理出来形成具体的成果,呈献给济宁市的有关部门,让它为济宁的发展助一把力。”
“如果可能,大四的时候,我们还想再回来看看,让我们的调研持续下去,形成一个系列。”队长孙昊宇如是说。
再会,“鹭岛儒风”暑期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