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步伐,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确定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为建设“城乡秀美新济宁”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我市合理定位,既看到我市资源与区位条件优越,文化底蕴厚重,也看到我市区域中心地位竞争空前激烈。通过参与城市竞争,合理确定各城市的职能定位,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从而拉开了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序幕。
一是全力打造济宁——曲阜都市区。济、兖、邹、曲、嘉五个核心城市所构成的都市区是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区域协调、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协调的关键所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力度,以曲阜、邹城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文化标志城为主体的大遗址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完善旅游体系,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打造济宁、曲阜双中心的旅游服务新格局。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功能,依托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技术学院等,形成4万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
二是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布局。中心城区城市性质定位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形成“双城六片、三心三轴”的城市空间结构,科学确定济宁高新区、北湖生态新城、济北新区、西城区四大板块的职能定位,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公共服务、文体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区。重点做好城市路网、桥梁、水、电、气、热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
功能区分 错位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在新一轮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市城乡规划局树立全局观念,进一步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的关系,统筹安排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使四个区在大规划的格局之下,实现功能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有机融合。
一是融入生态、文化要素,规划建设北湖生态新城。北湖生态新城是未来济宁城市主中心,是以生态为主题标志的崭新城市形态,也是组群结构城市的新象征和新标识。加快北湖生态新城建设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北湖生态新城的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文化铸魂、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的规划理念,围绕“全市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发展定位,把生态、文化等要素置于首位进行规划建设,打造北湖生态新城品质高、活力强的开放滨水空间,充分展现“运河之都、北方水城”的特色风貌,打造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和谐统一的城市中心区。
二是立足“融合、创新、发展”,打造东部科技新城。紧紧围绕“六个定位”和建设“科技新城”的战略部署,致力于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廖沟河片区是高新区未来的中心区,是“科技新城”的核心区。根据高新区创新产业基地和生产研发中心的功能特性,规划出行政商务中心、企业总部、产学研基地、职教中心四大功能区,全力打造“科技新城”。同时,牢固树立“环境立区”的理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印染等项目进区,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户高新区,努力把“科技新城”建成生态型绿色示范园区。
三是做活运河文章,构建生态宜居新中区。以建设“都市型产业发达区、民生殷实首善区、生态宜居新中区”为目标,以打造“一区两中心”为核心,倾力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发达区。“一区”,即开发建设古运河文化核心景区,做大做响做强“中国运河之都”品牌,大力打造新型文化旅游目的地。“两中心”,是指以太白路为主轴,着力打造在淮海经济协作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商贸休闲购物名街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太白路地下人防商城等重点工程项目,逐步形成地区性现代商务商贸中心;以红星路为主轴,着力打造在鲁南经济带有强大拉动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名街区,逐步形成地区性现代金融中心。高起点规划建设运河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太白路西延线为文化发展轴、以新老运河的衔接地带为节点、以京杭大运河及老运河为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围绕继承创新、推陈出新,突出打造文化、生态与物质文明互“融”的运河生态经济区。东部区,构建“码头文化”娱乐区、特色餐饮业集聚区和临港物流园区,重点打造“运河之都”的城市特色和滨河新区公共中心职能,疏解济宁老城居住、商贸等功能,发展旅游服务、文化产业;西部区,构建创业创新园和专业物流园,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实现“都市区重要产业集聚地”的职能。
四是做足林、水、文三篇文章,提升任城新区形象。任城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苗木之乡、天然氧吧”的优势,自北向南、自东向西依次规划建设千亩森林购物广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任城湖公园、汉文化公园等五处大型城市公共绿地。结合火炬路、琵琶山路、共青团路、古槐路、济安桥路北延和任兴路西延及北外环路的升级改造工程,沿路设置一定宽度的景观绿化带,用路网和水系把五处城市公共绿地串联起来,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时疏浚南跃进沟,沟通京杭大运河和?府河,贯通河湖水系,结合采煤塌陷地治理,形成 “古运河湿地—京杭运河—南跃进沟—北湖湿地—杨家河湿地—泗河生态湿地—泗河—济东生态湿地—小北湖”的城市外围水环,努力塑造“水在城中流、城在林中建、路在绿中行、楼在园中建、人在景中走”的生态宜居环境。充分挖掘任城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安康医院搬迁,恢复戴庄教堂景区。以汉任城王墓为中心,将肖汪庄村异地搬迁改造,规划建设汉文化公园,在公园内建设汉碑博物馆、碑林等设施,体现古任城源远流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