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努力强化普查、筛选、确定、立项、申报和保护措施,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大传承、宣传力度,进一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领导重视,组织严密。从2004年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战略日程后,曲阜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逐步重视,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制定落实了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曲阜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曲政办发〔2006〕51号)文件,召开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及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会议,全面布置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全面普查,积极申报。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涉及面广,非遗项目数量多、档次高。很多礼仪、技艺、民风民俗、文化空间、民间文学等文化源头在曲阜代表最传统文化的精华,历史上起到了教化和传承的作用。特别是与祭祀孔子和孔子后裔衍圣公生活习俗等相关联礼仪、民俗等更是曲阜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年来,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集中对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项调查,掌握了近20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和线索。目前,我市的《祭孔大典》、《鲁班传说》、《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等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子诞生传说》、《孟母教子传说》、《大庄琉璃瓦制作技艺》、《桑皮纸制作工艺》、《箫韶乐舞》等1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府家酒酿造工艺》、《熏豆腐制作工艺》、《孔宴香油制作工艺》、《张姥姥传说》、《九仙山庙会》等20个项目被列入济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阜市级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了108项。
突出重点,注重保护。一是注重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根据国家、省各级非遗项目申报的要求,对所报5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取证,并进行了逐级申报。经过评审,颜景新被评为非遗项目《曲阜楷木雕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繁彪被评为非遗项目《曲阜楷木雕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彭文瑜被评为非遗项目《孔府菜烹饪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二是注重了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及工作人员对2006年全市普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对有些项目进行了重新调查。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会议,经过研究论证,形成了曲阜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以市政府文件进行了公布。非遗中心建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健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制作了全市非遗工作专题片,同时还建立了全市非遗展馆。三是注重了对重点项目的保护。目前,《孔庙祀典》是全省唯一一项入选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候选项目,现文化部已经下发了通知,让该市修改完善相关的文本材料后,作为2011年全国三个非遗项目之一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望明年入选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届时,曲阜市将同时拥有三孔和孔庙祀典两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加大宣传,积极推广。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曲阜市还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通过展板、专栏、电视、网络和文化演出等宣传活动,宣传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组织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大力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09年,承办了文化部、国家非遗中心在曲阜市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民间文学类项目保护工作培训班。授课老师分别由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国家非遗中心及有关专家教授担任。学员来自全国29个省、副省级单列市及广西、西藏等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200余人次。两期培训班规格高、规模大、历时长、范围广、影响大,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部和国家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各省市与会人员,对曲阜众多的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折服,同时对曲阜的非遗保护工作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培训班不仅较好地宣传了曲阜的文化遗产,也进一步扩大了曲阜在非遗保护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