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记者有一个惊喜的发现,一度沉寂的济宁文物,突然之间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圣城济宁造访济宁文物;从国家媒体到地方媒体,越来越多的资讯报道济宁文物;从济宁的城市到济宁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人谈论济宁文物。随着“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活动的深入,“济宁文物”作为济宁人的一张文化名片,愈加显示出夺目的光彩。日前,记者采访了在文博战线上奋斗了30多年的飒爽巾帼——济宁市文物局局长孙美荣。
记者:济宁文物古迹众多,作为部门主要领导,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我想,您一定是光荣感和责任感并存的。您是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呢?
孙美荣:“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人文与地理的双重优势,让济宁闻名于世;古老的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在这里交汇;丰厚的历史资源使这里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遗产宝库: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0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8处;馆藏文物16.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8000件(套);现存汉碑39块,汉画像石700余块,号称“中国汉碑半济宁”。因此,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并让其融入社会、惠及百姓,对于我们文物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光荣的职责更是一种神圣的事业。
近年来,针对我国新时期文化遗产工作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名市”建设目标,文物部门变挑战为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政策保障的文物工作新格局。随着文化遗产内容的不断丰富,文物部门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更大的压力,特别是文化遗产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更新理念做好文化遗产工作的文章,是文物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记者: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请问孙局长,市文物局在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上做了哪些工作?
孙美荣:我概括地说一下吧: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工作。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数据顺利通过省数据汇总管理系统验收;加大了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完成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馆藏一级文物数据采集工作,二、三级文物数据采集也即将完成;完成了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近期将报市政府进行公布;配合国家大型项目的文物调查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完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提升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构筑文化遗产安全工作防线,坚持开展文化遗产安全教育,实现了文化遗产安全年;为传承济宁文化提供翔实载体,积极探索开发系列文化产品,济宁的文化产业开发迈开新步伐。
记者:济宁享有“运河之都”美誉,针对大运河(济宁段)的保护和申遗,我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孙美荣:大运河中段纵贯济宁全境,北起黄河南岸的梁山县路那里村,南至微山县韩庄,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七县区,全长约290余公里。另外,涉及兖州、泗水等两个县市水工设施,遗留不同历史时期运道的总长度达587公里,占据了山东省运道的二分之一,其中正在通航的河道133公里。
大运河(济宁段)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市文物局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向前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将大运河作为济宁的“母亲河”,作为济宁人的“眼睛”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为切实加强领导,2007年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大运河济宁段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将大运河济宁段保护和申遗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真正使保护和申遗工作由部门工作提升为政府行为。
在工作举措上,我们做了大胆创新,针对济宁城区运河沿岸文物古迹集中,历史遗存众多,运河文化丰富多元的现状,为了对运河沿线文物进行保护,启动了文物保护规划,并多方筹措资金,开展系列维修工程。在对大运河济宁段全面调查、勘察测绘、遗产登录、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市文物局聘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根据运河水利工程体系和功能相关遗存的保存状况、使用状况、管理状况、研究状况,遴选确定申遗点,编制完成了大运河济宁段保护规划。2009年12月30日,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大运河(济宁段)遗产保护和申遗规划》,成为山东省沿运河五个地市中首个公布《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城市,这也标志着济宁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记者:济宁博物馆馆藏汉碑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赞誉,现已向社会免费开放。市文物局是如何完善博物馆功能、提升水平的?
孙美荣:济宁博物馆现存的古建筑有宋代铁塔、明代大雄宝殿、钟楼及僧王祠、汉碑馆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稳步推进,继市博物馆、兖州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市李白纪念馆和邹城、汶上博物馆、曲阜汉魏碑馆、状元博物馆等都已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市对外开放单位去年接待观众突破800万人次,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市博物馆和邹城、兖州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在全面提升免费开放水平的同时,全年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和承办展览30多个。我们先后举办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大型展览,比如“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内容的展览、“凝聚历史·传承记忆——济宁文物事业60年”展览、“传承人类文明 弘扬运河文化”孙旭明先生书法巡回展、济宁市民间收藏精品艺术展大型展览等等,展陈新颖,内容丰富,在社会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记者:请问孙局长,今年全市文物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孙美荣:济宁文物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夯实基础、积极作为”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为主线,重点做好文物普查、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和保护、维修、规划、数据库建设、文物安全等基础工作,做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大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的申报工作。
工作中坚持科学谋划,加强具有前瞻性的重大和长远问题的研究,加强对事关全局重要事项的研究,加强执行和操作层面工作措施的研究,始终做到工作有数,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对一些重点工作、重要事项、重点工程下最大的努力和决心,集中突破,以重点带全盘,全力全速抓好落实。统筹兼顾,确保重要项目和重点工作都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始终做到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
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积极筹划新一轮文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水平,扎实推进文物依法行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和搞好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宣传活动。
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好地融入社会,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