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沂城,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一个“九里九的沂州城”的故事:临沂城从明代建起砖墙,周长总共只有9里长,大约是1.6平方公里。这个弹丸小城一直延续了600年,而如今,临沂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152平方公里,是当年的95倍,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都市。
【起源】2500年前建城谓启阳
2008年,临沂城度过了她2500岁的生日。不过,现代人很难想象当年的临沂城是什么样子。《春秋·哀公三年》 记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即公元前492年(东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为加强鲁国东部地区的防务,命大臣季孙斯和叔孙州仇率领军队修筑启阳城,临沂城邑从此诞生。说起来,也就是个驻军的小城邑。
到了汉初,于此设启阳县。后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便改称开阳县。公元80年(东汉建初五年),琅琊王刘京将其封国迁至开阳,临沂从此作为琅琊国都闻名于世。后来,临沂先后成为国、郡、州、府治所。
这段历史如果从原临沂市政协副主席刘家骥的口中说出来,就生动得多了。“‘临沂’最初在现在白沙埠一带,而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当时叫‘开阳’,它们都属于琅琊国的两个县,东汉时‘临沂’和‘开阳’合并,成为现在的临沂,白沙埠的‘临沂’就逐渐荒废了。”
【发展】“九里城墙”延续600年
刘家骥介绍,明代之前临沂是土城,砖城是明代开始修建的。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直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沂州指挥周德首次主持破土城筑砖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沂州知州谢志尹又按丈尺令乡社修筑城池,四面添建城楼,当时有四处城门:南门望淮门,意为眺望淮河;北为宗岱门,以敬泰山;东临大海为镇海门;西望蒙山为瞻蒙门。据介绍,北门在过去的惟一斋老酱园处,南门在如今的老展览馆附近,西门在原西关农贸市场处,东门在老供销学校东边。
这四座门按现在看来相距并不远,四座门围起来的临沂城也并不大,据介绍,当时的城墙不过周长九里。而在民间也有“三里三的郯城县,九里九的沂州城”的俗话。一位多年从事临沂规划建设事业的部门负责人介绍,九里城墙围成的临沂城面积折算出来,不过1.6平方公里左右。
这1.6平方公里的县城,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历经炮火的老城墙,也在战争时期几被破坏殆尽。
【今朝】面积扩大百倍惊世人
1.6平方公里的县城延续了数百年,而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短短的几十年间,临沂早已不是当年那座1.6平方公里县城,而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
根据临沂市规划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临沂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为全省最高。到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6.2%,临沂城区面积达到1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6万人。
几十年间,临沂城的面积已经扩大了近百倍。今日临沂“合纵连横、一心七轴”的城镇规划体系和中心城区“以河为轴、北上东进、一河六区、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使临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临沂早已走出了“九里九的沂州城”的历史,嬗变成一颗鲁南苏北耀眼的明珠。一座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富有特色的现代化滨水城市新临沂正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