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湖北武汉召开的全国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运河之都济宁是因河而兴的城市。千百年来,运河的兴衰枯荣,一直深刻影响着济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上运河的昌盛时期曾为济宁带来了较为发达的工商文明,被美誉为“运河之都”、“江北苏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以河兴市作为济宁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建设运河沿岸的现代化河港城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航道等级不断提高,港航设施日趋完善,吞吐能力不断增加。目前,全市通航里程已达1100公里,其中京杭运河三级航道140公里,占山东省的约80%。港口设计年吞吐能力5000多万吨,拥有各类运输船舶1.1万余艘,450多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达4200万吨,货物周转量200多亿吨公里,运力、运量均占全省内河水路运输的70%以上。航运从业人员20余万人,年社会总收入100亿元、上缴税费5亿元。内河航运作为我市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
发展优势明显
作为目前运河通航河段最北端的城市,我市发展内河航运,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交通比较优势最为明显。内河水运具有成本低、效益高、运能大、能耗少、污染轻、占地少等优势。在资金投入方面,航道、铁路、公路的基建投资比例为1:3:7;在土地占用方面,航道建设主要依托天然河道,基本不占用耕地;在运能方面,一艘千吨级船舶的载重量相当于50辆20吨载重卡车,一个拖带船队的载重量相当于4列火车;在能耗方面,水运每马力单位能耗仅为公路的十分之一、铁路的二分之一;运输成本方面,仅相当于公路的七分之一、铁路的三分之一。另外,河系发达,水位稳定,也是我市发展航运业的明显优势之一。京杭运河从北向南贯穿我市,长达210公里,与运河相连的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支流河道91条,共长1516公里,其中目前通航的53条航道,共长1100公里,分别占58.2%和72.6%。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京杭运河的通航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除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济宁及周边地区遭遇百年大旱,南四湖枯水断航,其余年份京杭运河水位稳定,通航保证率均达到100%,而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3年通水后,济宁运河将常年保持较为平衡富足的水位。
除以上优势外,京杭运河腹地范围内矿产资源丰富,仅济宁煤炭储量即达250亿吨,年产煤炭8000万吨,其中南运煤炭80%走水路。随着晋煤东运铁路专线建成开通及菏泽巨野煤田的投产,为内河水运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保障。同时,港航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船舶制造、水上旅游、物资营销、短途运输、餐饮服务、临港工业及物流业的发展。
面临机遇与挑战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对沿河地区经济发展是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将给航运业提供充足的水源,进一步提高航道的通航保证率。
发展运河航运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带动西部”、建设济宁“区域发展新高地”等重大战略决策的客观要求。这需要包括水运在内的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济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以孔孟之乡、河湖名胜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和以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运河黄金水道为纽带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均为加快济宁航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群众期待航运业的带动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运能大、运价低、污染轻、安全性高等特点。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出发,从完善运输体系、降低物流成本考虑,加快内河港航建设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同时,加快内河港航建设发展,还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带动工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是沿线广大相关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我市航运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制约航运大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内河水运发展还存在航道开发利用程度低,航道等级偏低等问题。二、用于航运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内河水运的建、管、养投资渠道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融资渠道少,缺乏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三、航运运力结构不尽合理,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四、现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与航运行业在建设、管理方面缺乏协调机制,与航运建设相配套的产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风劲帆满正当时
令人振奋的是,国家正抓紧制定“十二五”时期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支持内河航运发展的政策措施亦将很快出台;“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用于内河水运建设1000亿元的投资中,仅涉及济宁的水运投资即达37.7亿元;我省投资20亿元用于内河航运建设,加快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建设与开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航运建设与发展,把航运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业调整振兴的重要内容,可谓发展低碳经济的力举。
如今,投资近两亿元的微山二线船闸已建成投入运营,微山一线船闸改建工程正在施工,将有效解决制约济宁运河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大提高船舶通过能力。为进一步搞好运河综合开发,我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成功与全球500强企业的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签署合资合作协议,由森达美集团对京杭运河济宁段进行综合开发,项目涉及港口建设与经营、运河两岸房地产开发、船舶制造基地建设等,第一期投资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3.6亿元的跃进沟港区已建成投产,龙拱河港区、太平港区正在紧张建设当中。
新高度,新起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把发展内河航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按照航道网络化、船舶标准化、港口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将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一干多支、干支相连、配套联动、管理科学的水运体系,航道通过能力翻一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逐步形成干支相连、水陆联运、港站配套、结构合理、船舶先进、保障有力、管理科学的水运体系,为特色经济带、文化旅游带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有效发挥航运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用10年至20年的时间,使沿运地区人均GDP、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指数,达到苏、浙运河发达城市水平,为把济宁建成经济实力雄厚的现代中国运河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济宁作为全省内河航运中心城市,将再次迎来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