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中,嘉祥有2名艺人榜上有名,分别是“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开瑞宝;“鲁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芳云。此前嘉祥县鲁西南鼓吹乐代表性传承人伊双来已成为济宁市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嘉祥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名,位居济宁各县市区之首。
三位传承人的入选不是偶然的。嘉祥地处孔孟之乡,曾子故里,古代文化异常发达。在黄李石村北等处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长直集村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据史志记载: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文物众多,武翟山下有汉代武氏墓群石刻,隋唐、明清以来蕴藏着大量民间瑰宝,鲁锦、彩印花布、唢呐之乡、石雕之乡、民间文学斑斓夺目。这为挖掘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天地,为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里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荟萃。西汉诗人晁错、东汉贤人范式、东晋名人郗鉴、宋代大词人王禹翶 、元代文学家曹元用等贤士名流,为此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大量文化遗产。汉代武氏墓群石刻、孔子闻弦歌处、获麟台、曾庙、青山等历史文化遗迹更是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精华。嘉祥人民还编织出大量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以及歌谣谚语,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生动形象。
2006年5月,以唢呐艺术为代表的鲁西南鼓吹乐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鲁西南鼓吹乐、嘉祥石雕、嘉祥山东梆子、鲁西南织锦技艺、麒麟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庙晋升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预备名单。青山寺、曾子墓晋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保护好这些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嘉祥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嘉祥县近年来启动了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地毯式”挖掘整理,对古代建筑进行维修和重建,并有效地开发利用。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范围内。旨在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全县地方与民间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切实摸清地方与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并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提出保护开发的重点、措施和发展规划。
创新思路科学规划。为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该县提出了“由资源型产业向文化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规范管理、产业提升转变”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嘉祥县“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委托中国传媒大学对石雕文化产业和石雕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 《嘉祥县石雕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嘉祥县石雕文化产业园发展规划》。为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嘉祥县成立了石雕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和石雕文化产业管理办公室,组建了嘉祥县石雕文化产业协会、鲁锦文化产业协会、网吧音像制品协会、唢呐艺术研究会、山东梆子研究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功能作用,同时有效地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保证了文化产业的良性竞争和有序发展。同时,该县创新宣传推介思路,集中宣传推介了曾子文化、石雕、鲁锦、唢呐、山东梆子艺术,搭建起了信息化、国际化、快捷的石雕推介、销售网络平台。
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按照产业集聚、经营集约的要求,大力实施园区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先后投资8亿多元,建设了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纸坊石雕文化产业加工区、马集石雕文化产业加工区,在全县形成了 “一园两区”石雕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园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全县石雕专业村发展到16个,从业人员2.6万人,受益人数20万人以上。2008年石雕产业园被评选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他们还加强了对鲁锦的挖掘整理,开发产品1500多个品种,远销亚欧30余个国家和地区。嘉祥的唢呐艺术也独具特色,全县民间唢呐演奏队80多个,演奏人员近5000人。
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先后组建了嘉祥唢呐艺术团、山东梆子民营剧团、伊双来唢呐艺术团等20多个艺术团体。建立了唢呐艺术学校、山东梆子戏校、石雕艺术学校,与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山东艺术学院联合建立了3处教学实践基地,加快了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