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济宁市泗水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非遗”工作成果喜人。
该县有关部门通过深入普查,收集“非遗”线索806条,调查项目403个,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知识和游艺、传统体育等11个门类100多个种类,其中新发现项目占半数以上。建立和完善完备“非遗”资源保护措施,编撰《“非遗”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和《“非遗”资源线索、实物登基表》;建立“非遗”数据库,录入文字35万字、照片4650张、音像30小时;建立档案室,配有资料柜13个、电脑2台。
抢救和发掘特色非遗项目,优先调查整理具有地方特色、高价值和濒危的项目,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保存整理“柘砚制作技艺”、“泗水民歌”和“泗水剪纸”项目资料;申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县政府公布柘砚制作技艺、泗水民歌、泗水剪纸、仲子传说等12个“非遗”为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柘沟民间制陶技艺、杨柳粉皮制作技艺、泗水剪纸等3个项目列入市“非遗”名录项目,泗水民歌申报省级名录,省级名录项目“柘砚制作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
做好“非遗”资源与旅游、群众文化、学校教育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文章。该县民俗园建设200平方米的 “非遗”实物展厅,展出民间制陶、剪纸、刺绣、雕刻、游艺、纺织、农耕、民居、饮食、行旅、人生礼仪等各类民俗实物近千件,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由“非遗”项目改编的泗水民歌《大辫子甩三甩》、《陶乡情韵》和花棍舞《赞泗水》等节目,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传播和展示“非遗”保护成果;“非遗”传承保护进课堂,舞蹈《花棍舞》、《泗水民歌》和《民间制陶》进入洙泗小学和柘沟镇中心小学课堂;加强“非遗”项目技术开发,建立研发生产基地,鲁柘砚、杨柳粉皮的制作技艺等项目走市场化路子,成立鲁柘砚研究所、水晶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