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文化部门获悉,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我市有17个项目入选。加上首批入选的19个项目,目前济宁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36个,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第二批省级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从2008年底开始,共有447个项目参加第二批省级名录的评选。经过专家论证会初评、终评,评选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0项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1项。我市共组织35个项目参加评审,最终有17个项目入选。
这次入选的17个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7个大类。与首次评选中传统文学类项目“一枝独秀”不同(6个),这次传统技艺类文化项目入选最多,达到8个,占所有入选项目的将近半强,包括渔家虎头服饰、绢花制作、桑皮纸制作、尼山砚制作、琉璃瓦制作、玉堂酱菜制作、花布印染等等多种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入选项目3个,它们是梅花拳、子午门、文圣拳;入选传统曲艺类的文化项目是山东渔鼓和山东落子;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类各有1个入选,分别是柳下惠传说、箫韶乐舞、火虎和山东梆子(汶上梆子)。
“坐怀不乱”彰显高尚品德
关于 “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寒冬深夜,兖州公子柳下惠见雪地里躺着一位妙龄少女。雪光下,这位女子衣衫单薄,看样子就要冻僵了。救人心切的柳下惠哪管“男女授受不亲”,抱着女子“为其取暖”。美女苏醒过来。见躺在一位陌生男人怀里,又羞又愧,又见自己衣衫完好,那男子并无非礼之处,不由感激柳下惠救命之恩。遂说“如此恩德,小女子终身难报,如君子不弃,妾愿与公子结为百年之好,以报大德。”柳下惠正色答道:“小姐此言差矣,吾岂能施恩图报,做苟且之事,那样既侮辱小姐名节,又污柳下惠清名,徒惹世人笑谈,君子不能为也。”美少女听了柳下惠这番陈词,愧疚中更增添了对柳下惠高尚人品的敬畏之情。天明后,柳下惠护送少女返家。世人皆知柳下惠的品行操守,并无人怀疑他俩有苟且之事。从此,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流传下来。
箫韶乐舞寓意社会和谐
《韶》乐是中国上古石器时期,“五帝”之一的虞舜帝与其司法官皋陶(读音yào)合作歌词,由舜的乐官夔配乐编舞合成。并且由夔导演排练出 《箫韶乐舞》,主持了首次祭祖演出的仪式。
《箫韶乐舞》中,舞者头戴獬豸象征执法严明,身着深衣象征文雅,手持凤箫象征和鸣。舞佾行列缀兆变化之象含有“四纲八目”(仁、义、礼、智、君、臣、父、子、夫妇等象)。“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象征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天人合一。《韶乐》的演出讲究的是“八音齐全”,即:金、石、丝、竹、土、匏、革、木等八种不同质的物,所制出八类不同音之乐器具备为齐;演奏的要求是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箫韶乐舞》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和”字,从内容到表演形式,放射着和睦相处、欣欣向荣、团结向上、和谐融洽的光芒,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凛凛火虎祈求平安吉祥
火虎这一艺术形式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火虎表演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在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为庆祝这一节日,民间往往举行舞龙、舞狮、火虎、高跷、蛾子等各式表演活动。其中火虎以其稀奇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火虎,顾名思义,是火之虎,为达到这一艺术效果,邹城的火虎表演采用的是在老虎身上扎满礼花筋的形式。
天黑后,锣鼓响起,十几人围着点燃顶虎人和打虎人身上的礼花筋。打虎人首先出场。紧接着,火虎腾跃而出。在鞭炮齐鸣、锣鼓合奏中,人与虎争持搏斗,相照相映,火花闪烁,光影交织。演员同时具有武术功底和舞蹈技巧,表演起来有边打边舞、亦真亦幻的奇特效果。整个场面洋溢着热烈、喜庆、火爆、勇猛的气息,非常壮观。老百姓通过这项表演来驱鬼避邪祈求平安,活跃节日气氛。
桑皮纸承继原始工艺
桑皮纸生产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制作的典型代表。成分基本上以桑皮做原料,先制成草浆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制作,整个生产过程要经过72道工序。桑皮纸起初主要用于祭祀、棺材内部防腐等,现在的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拓裱字画;二是糊制木制、条制器皿;三是糊制加固农用工具。
曲阜市王庄乡纸坊村曾是以造纸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并以此而得村名。依据明万历四十一年纸坊村三官庙庙碑记载:明初,掌握桑皮纸制作技艺的郑氏、乔氏两家从山西来到该村定居,发展了桑皮纸的制作,改名为纸坊村。另据曲阜《阙里志》记载:“纸坊在城北十里,居人造纸为业……”
桑皮纸的制造工艺原版继承了原始造纸技术,属于作坊式手工业生产方式。对继承和研究我国古代造纸工艺提供了活标本。
尼山砚蕴含儒家风韵
尼山砚,因其石产于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而得名。它是曲阜独有的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与楷木雕刻、碑帖一起被称为“曲阜三宝”。
尼山砚,石质精妙,其砚石形成于距今约6亿年前的古生界寒武系地层,且储量较丰。石质坚细温润,色彩丰富,纹理细腻多样,不渗水,不渍墨,拭不损毫,久用不乏。
尼山砚取之于圣地尼山,其与生俱来的儒家风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超凡的文化价值。历史上,尼山砚或当贡品进献朝廷,或作礼品馈赠达官显贵。尼山砚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越来越彰显出其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渔家虎饰”辟邪镇恶
“渔家虎饰”源于微山湖沿湖一带,据《中华文化通志》记载:虎饰制品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汉代出现于汉画像石中(微山县境内曾出土两虎一头图案的汉画像石),清代则仿造虎的造型制作儿童的服饰及玩具,用来辟邪镇恶。
“渔家虎饰”是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于一体的手工制品,制作工艺主要采用以布为原料的手工缝制方法,以夸张变形为基础,采用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典雅隽永的造型,明快亮丽的色彩,活泼逼真的形象,使得“渔家虎饰”趣意盎然,闻名遐迩。
大庄绢花供奉孔府
据《曲阜地名志》考证,明朝权相严嵩孙女下嫁孔府64代衍圣公孔尚贤,在曲阜城西大庄置地百亩建花园一处,并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后来演习皇宫的陈设和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遂派人到北京学艺,从此大庄就有了绢花工艺,随着时代变迁1946年孔世家迁往台湾,大庄绢花已不仅供奉孔府,逐渐行销于市,花的销量与日俱增,远誉南北。
大庄绢花是封建旧时代孔府家园的缩影,对于研究孔府内宅生活习俗意识形态有一定的价值,花卉是装饰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拯救大庄绢花品种对开发曲阜旅游产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玉堂酱菜“京省驰名”
京杭运河开通后,济宁成为江北著名的水陆码头,“玉堂酱园”的创始人戴玉堂,自姑苏沿运河北上到此后发现:“济宁州、赛银窝,生意兴隆买卖多;南门口枕着运粮船,交通方便行商多”。遂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创建“玉堂酱园”。
经过戴氏三代的经营和发展,玉堂酱园已经成为济宁州商家之首,1807年济宁大商人冷长连和两江总督孙玉庭联手买下玉堂酱园。冷孙两家均不直接参与经营,而是聘用能人梁圣铭担当总经理重任。梁圣铭在任六十多年,建立了门类齐全的作坊,奠定了玉堂今后的产品品格,使得玉堂各类产品风靡全国。玉堂精选冬菜、香干、醉蟹等进京,作为皇室供品,被慈禧誉为“京省驰名,味压江南”而誉满中华。
玉堂酱园对内实行七行八作制度,对外参加国内外的一系列博览会,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一举获得六块金牌,使产品知名度更高,产品开始批量出口国外。玉堂酱园现已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八仙弟子传渔鼓
据有关史料记载,渔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道教传人用来传道和做道场用的器具,古称“道晴”,后演变为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它是民间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有“听见渔鼓响,锅饼贴在锅台上”的赞誉。
传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济宁传道,收徒七人,其中一个叫邱道春的,勤奋好学,曾被请进皇宫演唱,深受皇帝宠爱,被誉为“邱祖龙门派”。后来,邱道春在济宁广收门徒,有代表性的是“曾、柴、杨、张”四大门派,后 “张派”传人活跃在济宁及周边地区。四大门派之后的“后八门”中的“祁门”则活跃在汶上梁山一带,从此便有了鲁西南渔鼓艺术中的“南派”、“北派”之称。
新中国成立初期,60多岁的汶上渔鼓艺人赵培真曾随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皇帝后裔研拳法
汶上南旺镇流传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拳法——“文圣拳”。据相关史料记载,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发展而来的。赵匡胤后裔将其所习老洪拳结合文功静坐之法,经多代门人精钻细研后逐渐形成今天的“文圣拳”。
“文圣拳”包括文功、武功两部分。文功主要是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之根本。武功主要是练形求法,动作中讲究阴阳变化,刚柔并济,伸筋拔骨,以意引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结合。
“文圣拳”方法上讲究粘、沾、连、挤、推、托、靠、钻等;强调内外兼修,突出健身养生功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技击威力;拳式造型古朴,动作稳健,以气发力,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