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济宁电视台直播民生栏目报道,家住邹城的王岩是邹城二中的毕业生,从小患有听力障碍,今年参加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最终以高出山东理科本科分数线40多分的成绩,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录取。像其他的大学新生一样,原本王岩准备在家安心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可没有想到,学院领导亲自从南京远道而来,赶赴孟子故里邹城,把喜报送到了王岩的手中。
据了解,王岩为所报院校的全国最高分残疾学生。在高中阶段,王岩身残志坚,靠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此邹城残联、邹城二中的负责人也为王岩送去了助学金,鼓励他承载邹城残疾学子的梦想,在大学中继续深造。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将在大学阶段,免除残疾学生王岩的全部学费,邹城市每年也对残疾大学生,给予不同标准的资金补助。据邹城残联副理事长张雯介绍说:“我们的资助标准是对考入本科院校的残疾学生资助6000元,考入专科院校的是4000元,希望广大家长和考生能够积极的去镇街申报。”
邹城市残联理事长时均民为王岩同学送上6000元助学金
济宁:听障学生高考考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南京特教师范学院副院长给济宁邹城听障考生王岩送录取通知书
另据齐鲁晚报报道 “减少无意义的时间,时间永远是够的,只是你做正事的时间太少了而已……”17日,距离开学还有不到半个月,王岩坐在家里一点点地规划着自己的大学生活。10天前,听障学生王岩收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学院副院长庆祖杰、学生工作处负责人一起送来的。
听课看老师口型
课后同学帮忙解难题
王岩的高中时光是在邹城二中度过的。回忆起高中三年,王岩说自己收获了的巨大的财富——一份份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他是一个特别刻苦的孩子,非常有毅力。”王岩高三的班主任朱栓苓说,王岩留给她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听力缺陷,王岩要看老师的口型来梳理知识,每堂课他的精力特别集中。因为语言方面有些瑕疵,所以他遇到不会的问题很少去问老师,老师们会鼓励同班的学生主动帮他。
语文107分、数学108分、英语109分……总分489分成绩,王岩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治疗专业录取,为老师、朋友和父母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双耳重度耳聋的王岩本可以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却与常人一样参加高考。“当时并不知道有自主招生,纵然知道,我也不会参加,这是我对自己的考验。”王岩说。
“学习这个专业,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这是他从高中以来的理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残疾儿童。”王启丽说。
为让儿子学说话
妈妈辞职专职做康复
王岩的父母都是上班族,一家人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充满着温馨。11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腹泻改变了王岩的人生。
“腹泻之前,他快学会走路了。没想到腹泻之后,根本不会走了。” 回忆起10多年前的情形,王岩的母亲王启丽有些哽咽。
从那之后,王启丽带着王岩奔波于北京、上海的各大医院,足足看了两多年,但儿子的症状没见好转。
一年后,别的孩子在呀呀学语时,王启丽发现儿子还不会发音。“家人都安慰我说,聪明的孩子学说话晚,可都3岁了,儿子连妈妈都不会喊。”王启丽有些怀疑。
后来的检测报告印证了王启丽的担忧,一个聪明伶俐的宝宝,变成听障儿童(双耳重度耳聋),只能听到100多分贝的声音。
看着王岩的检测报告,王启丽一下子懵了。“当时家里真的没钱了,可我不想让儿子不会说话,” 王启丽狠了狠心,借了几千块钱给王岩买了两台助听器。
为让王岩学会说话,王启丽辞去了工作,带着他游走于各大语训中心,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王启丽开始自己教儿子说话,一边在邹城市残联的语训中心康复,一边自己帮儿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让儿子学会说话,就要让儿子懂里面的意思,比如说“疼”,我必须使劲地打他一下,他才会知道什么叫做疼。”回忆起年幼时王岩,王启丽泪如雨下。
10多年来,伴随着家人的陪伴与关爱,王岩的语言能力在一点点地恢复着。(朱熔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