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关公武圣,日月同光。忠义任勇,帝德昭彰。千秋彪炳,万世辉煌。九州同尊,四海共仰……”4月11日上午,伴随着阵阵馨香、声声钟鼓,丁酉鸡年春季祭关大典在济宁市汶上县关帝庙内正式拉开帷幕。在高亢悠扬的祭关帝文声中,主祭人引领嘉宾一一敬献花篮,净手上香,敬酒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修旧如旧”修缮关帝庙,力争恢复元代遗址原貌
此次祭关大典为汶上县首次举办祭关大典,工作人员对典礼的细节,尤其是仪式动作上做了精心的研究。此次祭关大典的祭祀官侯亮告诉记者,祭典共分三个部分,开场、祭祀、礼成,其中核心为祭祀部分,又进一步细分为净手、进香、供果、供食飨、祭酒和宣读祭文6个环节。
关公文化是一种传统民间信仰,其英雄形象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而汶上关帝庙正是关公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汶上关帝庙始建于元代,是一座由庙门、正殿、两庑、寝殿、戏楼等组成的元代风格建筑群体。据庙碑记载,元代中叶,汶上久旱无雨,黎民百姓祈求关帝显灵,普降甘露,自愿捐资修建关帝庙。1986年,该庙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大文物单位保护力度,去年汶上县启动了关帝庙保护修缮工程,主要针对武圣殿、寝殿、偏殿、东西庑、山门等建筑进行保护维修。整个工程坚持修旧如旧,每一个细节都经专家考证分析,无论是整体建筑格局还是细微之处,都力争恢复元代遗址原貌。
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在一条街交相辉映
关帝庙的保护修缮,使道家文化在汶上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好的物质载体,对于传承关公道义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关帝庙与宝相寺景区、文庙景区作为汶上县三大传统文化旅游景区,均坐落在城区尚书路。这一分布模式,形成独具汶上特色的“儒释道”传统文化旅游街区,整合了旅游资源,拉长游览线路。
汶上县除对关帝庙进行保护维修外,还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进行了保护修复和规划布展工程。目前,文庙完成了中路古建维修布展,正在进行两侧仿古建筑的施工,计划设置开笔礼、成人礼等体验项目。待修复工作全部完成后,游客只需在短短六七百米范围内,便能领略三种不同文化。
近年来,汶上县持续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宝相寺景区为核心,南有南旺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北有莲花湖湿地和大汶河度假区,以泉河、小汶河景观带为廊道的“三区一带”旅游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围绕旅游景区建设布局,打造了宝相寺景区、“儒释道”传统文化街区、宝相寺-莲花湖核心旅游区“一核一街一区”旅游精品。“一核、一街、一区”的发展规划,将不断优化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和空间结构,描绘出“一寺一湖一古城,宜居宜游宜养生”的山水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