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在体验,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最好的传承无疑是让他们融入体验,将自己带入传统文化中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源自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句,在位于高新区的济宁孔子国际学校的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整个学校处处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氛围。9月5日和6日,《文化周末》“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传承·体验之旅”记者,在这所既有着国际风情,又充满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学校,体验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悄无声息的传承。
传承优秀文化责无旁贷
“学校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国际公民。这个目标包含着两层意思,我们既要让我们的孩子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他们又是作为一个国际公民。这样和学校的名称也是符合的,孔子代表着儒家文化,也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基于这样一点,在办校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培养目标。我们在推进的时候,将国学融入其中,开设了马术、击剑等课程,这些项目都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们去体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儒家文化给人的感受是彬彬有礼,很儒雅,但实际上,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有其刚性的一面。”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校长沈建华说。
在孔子国际学校,教学楼内的墙壁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孔子以及七十二贤的图像,《弟子规》《论语》《孟子》《笠翁对韵》的经典章句到处都可以看到,时时处处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与熏陶。在小学部的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一句《论语》的经典语录,作为孩子们修养身心的座右铭。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儒文化气息,处处让师生亲近中华文明的千年历程,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就是传统文化在起作用。只要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到了一个和平盛世,儒学是一定要兴起的,传统文化是一定要兴起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一些内容,是积极入世的。过去讲,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得中报效朝廷。今天我们讲孩子们读书、学习,尤其学习传统文化,也是为了增长知识,将来习得本领,能够成为栋梁。这些跟儒家提倡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对于现代学校教育来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有很多东西我们要回到传统文化里去汲取营养。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去传承传统文化都是责无旁贷的。”巩学茂老师说。
国学精髓渗透于更多领域
在学校操场上,两名小朋友正骑在两匹高头大马上,旁边有两位老师牵着缰绳。这是学生们正在上马术课,穿着马术服装的小朋友英姿飒爽,娴熟地驾驭着身下的马匹。而在另一侧的操场,则是一群正在练习武术的学生。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是广义的,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学习国学,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完美融合与激情碰撞。所以,我们的国学教育平台绝不仅限于国学课堂和诵读活动,而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渗透在多学科领域,努力做好学科整合,通过开展武术、茶艺、陶艺、舞蹈、书法、古筝等活动课程来弘扬国粹、弘扬国学。”沈建华说。
在教学楼一旁的艺术楼上,一堂茶艺课正在进行。几十位女同学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她们面前整齐地摆放着茶具。跟随着老师的节奏,同学们一个个完成洗盏、烫杯等动作。茶艺课是学校淑女班的必修课之一。“‘养生,修德,怡情’是开设茶艺课的初衷。课堂上,我们专业的茶艺教师,将渊博的茶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老师有时是用生动的故事,道出我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渊源;有时讲析茶叶品类,让孩子们对茶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有时动手操作茶用具,让孩子们感受到茶文化的无穷乐趣。在静谧悠扬的古琴声中,孩子们汲水,洗盏,烫杯,礼茶,举手投足,尽显中华礼仪文化的诚敬安和;调水醍茗,展现中华茶道文化的清雅俭德。孩子们亲手汲水调茶并将自己泡的茶捧起,敬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同学们从这一杯香茗中,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和、敬、廉、美’的道理。”沈建华介绍道。
来自美国的外教Jonathan,就对于中国的茶艺非常感兴趣,“我在中国学习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比如说中国传统的茶艺,对这些文化很喜欢,也很感兴趣。在来中国之前,我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接触。我以前居住在一个中国夫妇的家的旁边,他们会告诉我一些,而且到大学的时候我学习的课程也是关于中国文化这方面的。孔子文化是风靡于全球的,很多人都跟随孔子的思想,在其中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学生们很享受这些传统文化,不光是跟同学们展示,也跟我们外教老师展示这些,因为毕竟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10岁的李晓涵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她说,“我很喜欢学校的这些传统文化,这些东西还是很有意思的,平时的生活中,偶尔也会把学校里学到的传统文化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去。”9岁的侯菲儿也说道,“我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学校里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平时老师上课会给我们讲历史故事什么的,很有趣。”另一名男生褚一涵曾经参加过学校的传统文化剧目演出,他说,“感觉挺好玩的,在校园之外能感受到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少吧,不如学校里面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感
校园环境建设是硬件的打造,真正让传统文化融入孩子们的心灵,还是要靠软环境的浸润。在孔子国际学校,有一本学校自编的《国学》校本教材,不仅仅是老师,很多的学生也参与到了教材的编撰之中,自己为自己编教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部语文教研组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国学经典中最基本的内容与小学阶段需要积累的古诗词、经典故事、语文基础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国学》校本教材。很多都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这些插图也都是学生自己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这些的时候就不再抗拒。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变成主动者,而不是被教育者。”沈建华说。“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得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学什么,怎么学。根据济宁的本土文化,结合孩子们的一些特点,专门打造了这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学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编得比较活泼,是将传统国学里边的一些经典语录、片断和故事结合起来,这样就是寓教于乐,孩子们学习起来就有兴趣。我们在组织孩子们诵读的时候,往往都是根据诗文的节奏,我们用我们的念诵法和吟诵法,比如有一些东西可能就是拍着手掌,非常富有节奏感的,让孩子们在这种形式下就把它学会了。”巩学茂说道。
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学习,更重要的是放到活动中去。在孔子国际学校,每个学期都有经典诵读和文艺展演,让孩子们排练舞蹈、表演情景剧,用这样的形式去理解传统的经典的东西中蕴含的道理,同时配合声光电等舞台效果,孩子们用表演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完美的诠释、演绎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就懂得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刚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还不是特别的高。让孩子们接纳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很直白的讲,并不会产生太好的效果。我们就想到了演,演了之后,每个人都有了参与感,特别是现在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希望成为焦点。这个演的形式,就切合了学生的需求。在慢慢的过程中,孩子把国学的一些东西就化为自己的一种精神。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很重要。”沈建华说。《石壕吏》 就是学校师生自编自演的一部经典作品,由初中的一个班,全班孩子排演的一个剧目,而且是英语版的,用全英语的台词来诠释杜甫的这一诗作名篇。
Roger也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外教,他在学校不仅负责日常教学,还负责班级管理,对于学校里的传统文化演出,他非常的感兴趣,“我们班的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剧目的演出,穿上那样的服装,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欢学校里的这些演出,里面有很多汉服,比较喜欢看这些孩子们穿上这些服装表演这些节目,觉得非常的享受也非常的喜欢。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文化是有区别的,在美国到了18岁就会离开家,所以我觉得中国人更亲密一些。上大学的时候,我也了解过,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觉得中国文化提到孔子,也不得不提到孟子,我经常涉猎一些关于他们的书籍,他们对于中国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传承优秀文化的回归
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渗入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将传统的美德化为现代文明的行动。巩学茂介绍说,“学校每年都组织孩子们春游、秋游,走到哪里孩子们都会和人主动问好。他们走过的地方,哪怕是指甲盖大小的垃圾都不会留下。我们跟孩子们讲,‘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美好的回忆,什么都不要带走’。孩子们去野餐,在地上围坐在一起,铺上桌布,走得时候一丁点垃圾都不会留下,这样的细节彰显的就是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这就是孩子们知行合一的表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过断层,断层之后我们要把它恢复起来,一定有一帮先行者。这帮先行者并不是我们这些老师,实际上是这一帮慢慢长大起来的孩子。让他们能够重新拾起传统文化,他们就成为了火种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播者。”沈建华说。“现在,在全球孔子学院都建立了两百多所了,这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大趋势。尤其我们孔孟之乡的孩子,我们出生就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总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学校名叫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就是想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另一方面就是怎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中西合璧的那种有益的融合。其实也是想着,国际学校的这些孩子们,将来很多人是要走出国门的,就是把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就得是文化的复兴,所以我们今天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这是复兴,这是文化的一种回归,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我们有那么多古圣先贤,有那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作为学校教育,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就是一个文明的传播者,我们每一个都要把这种使命扛在肩上。”巩学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