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这个石龟长约1.5米、宽约50公分,头上还被人系上了一条红色的绸子。”30日下午3点左右,当记者来到济宁市任城区安居街道火头湾村时,一座被泥土覆盖的石龟静静地卧在古运河通流闸闸口,石龟的周边围不少前来看热闹的村民,“这个石龟,挖出来被放在我家与另外一户人家的房子中间的过道里,后来石龟身上的碑被人破坏了,我只是隐约记得碑身上有‘圣旨’、‘光绪’等字样。”火头湾村村民丁万诗向记者介绍说。
“河道衙门说”
“上十三,下十三,中间夹着火头湾。”,火头湾村位于古运河畔,村子旁边的通流闸处在济宁境内27个闸口的中间位置。由于火头湾村路路、水路交通发达,这里还曾被称作兖(兖州)曹(菏泽)交通之咽喉,繁华时的火头湾庙宇林立,商贾车队、船队穿梭其间,村里老人说,在离发现石龟百米外的地方,还曾设有“河道衙门”。据许多当地村民分析,石龟和被破坏掉的石碑可能与“河道衙门”有些关联。
石龟的出现,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了防止不法分子盯上它,村子还成了专门看管石龟的保护队伍,根据相关规定,村委会成员也有看管文物的职责。
“避水兽说”
丁万诗告诉记者,石龟的发掘并非意外,石龟在被发掘前就已经有一部分裸露在了地面上,村民们担心石龟遭到破坏,才将其挖了出来,还准备邀请文物专家对石龟的历史进行鉴定。在采访中安居街道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与文物部门进行联系,近期就会有文物专家到现场进行鉴定。
通流闸百米外的运河河道,有一个90度的转弯,转弯处水流湍急,村民用土坯和茅草在河岸上砌上墙,这种做法被叫做“草裹头”,旁边的村里也被叫做“裹头湾”,后来“裹头湾”叫着叫着就成了“火头湾。”。许多村民猜测,石龟有可能就是当年的镇压水势的“避水兽”也说不定。
石龟被当地居民系上了红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