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从济宁市任城区市政工程处了解到,今年济宁城区将建设、改造具有历史、文化、旅游等代表性的街区,而竹竿巷将整合辖区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精品街区,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线路,将于7日后开工建设。
竹竿巷原是一条老旧街巷,位于济宁主城区,整条街巷只有较少的路灯,而且,果皮箱、乱停乱放的车辆几乎“塞满”街巷,人行道也没有很好地硬化。“为了建设济宁特色街区、打造城市管理一体化示范街,竹竿巷今后以文化、旅游商品售卖为主,以竹竿巷历史背景为主题选取了竹竿巷历史发展、商业文化,将特有的文化融入到街巷的改造。”负责竹竿巷改造的施工人员说,除了街巷两侧的古建筑文化氛围外,在部分建筑墙体还特别融入竹竿巷商业文化、运河文化,将古运河文化路线进行点缀描述。
在竹竿巷特色文化街区示点建设工程改造过程中,将挖掘该街巷的人文历史老照片、历史遗迹,再融入一些受关注的文化、人情关怀、童年记忆。居民今后不仅可以穿梭在干净整洁的小街巷,还可以在该街区购买竹制制品。此外,部分商户将自发组织成立小街巷的文化巡防队,长效管理该街巷。
延伸阅读:济宁竹竿巷
济宁竹竿巷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老运河南岸。总长约2华里,沿街西侧的店铺,大都是2层-3层5开间抬梁硬山式楼房,前出抱厦,明柱承托。包括竹竿巷、纸坊街、汉石桥街、纸店街以及清平巷、打绳巷、永丰巷和大闸口河南街这一大片临河街区。实际上他是由首尾相连的五条街巷构成。从东大寺向西依次是纸坊街、南汉石桥街、纸店街。从东大寺向南,依次是竹竿巷、小闸翁城。
竹竿巷的出现,是伴随着元代开凿运河应运而生的,自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济宁后逐渐发展起来,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济宁著名手工业作坊区。前店后厂,下店上居的建筑格局,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是目前反映明清时期济宁商业概貌的典型街区,直接反映了济宁运河文化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1985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竹竿巷北端的东大寺,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济宁是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而济宁竹器作坊多集中在竹竿巷,清末已有37家,民国增至60家,抗战前增至130多家,一直到今天竹竿巷仍然是济宁市竹器行业的大本营。
济宁在历史上是鲁西南的重镇,水陆交通方便,这给竹制品的销售带来广阔的市场。竹竿巷的竹制品辐射至方圆二三百里的广大农村。临近济宁的农民进城大多顺便到竹竿巷捎回自家所需的竹器,也有远方慕名而来的客商将竹竿巷的竹器贩往曹(州)沂(州),或是顺水路随漕运船队销往京(北京)津(天津)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