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济宁齐鲁网报道,站在辞旧迎新的阳光里,翻开邹城市文化工作的长卷,亮点闪耀,催人奋进。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精品创作日益丰硕,文化产业持续壮大,传统文化积极弘扬,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融合……一份份蕴含希望、温暖人心的答卷书写了邹城市文化工作的精彩篇章。这份亮丽的答卷饱含了孟子故里邹城市各级各部门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是他们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播撒文化种子,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植根在了孟子故里,才有了今日这般群芳竞妍、春色满园。
回望“十二五”,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建设强力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民计民生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连续多次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经济的快速腾飞、社会的文明进步,助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五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系列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积极对接文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深入实施“文化突围”战略,树立品牌,打造亮点,彰显特色,优化服务,全市文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邹城市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县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模式”被省政府授予2015年度文化创新奖;市电影公司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邹鲁礼乐”被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幸福文化快线”荣获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并被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重投入,强基础,全面夯实文化阵地
临近腊月的风已经有些刺骨,但文化中心二期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孟子大剧院)的施工工地上,仍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作为邹城市“十二五”时期的百项重点工程之一,文化中心全面建成后,将跨越性地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全市广大群众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
邹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镇街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2013年全力实施“文化突围”战略以来,积极探索“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以“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建设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四大班子带头,各镇街、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大格局,并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圆满完成了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任务目标,市、镇、村三级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市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优化提升100个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培植“百姓大舞台示范点”和“庄户剧团示范点”20余个,年均配发文化设施设备和图书百余万元,新建提升100处文化广场,首批建立 “孟子学堂”示范点44处,开工建设占地160亩、总面积18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在全市范围内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
重惠民,常创新,持续丰富文化供给
在城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区、广场、公园等场所总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市民们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在农村,农闲之余,农民群众坐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宽敞的文化站里娱乐健身……五年来,邹城市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各类文化服务持续新鲜供给。
2006年邹城市重点打造“孟子乡音”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来,先后举办了“孟子乡音”百架古筝演奏会、“孟子乡音”千人二胡演奏会、“孟子乡音”舞动邹城全民广场舞大赛、“孟子乡音”全市民族器乐系列专场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并入围山东省文化创新奖。2012年创新性地探索打造了百姓看戏、政府买单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开启了城乡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的新里程,开创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新方式。2014年以来,在原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孟子乡音”千场演出惠民生活动,创新性地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0场/年,这项惠民活动也连续两年被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300万元用于该项目。2015年再次创新将招标自主权下放至镇街,指导督导镇街分四类对各级演出团体进行公开招标,并不定期邀请省京剧院、省话剧团、济宁梆子剧团等文艺演出团体来邹演出,市豫剧团及其他县级剧团同步开展惠民演出。在市钢山剧院、城区广场、部分景区和镇街、村居文化广场开展广场舞大赛、“百团大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群众文艺演出、优秀庄户剧团调演、非遗展演等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千余场,惠及城乡群众数万人。
2006年启动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以来,连续多年年均放映电影过万场,2015年全面推行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得到省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充分肯定,省电视台《农科频道》作了专题报道,国家广电总局专程来邹城市调研,电影公司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
2014年通过开展“孟子故里求剧目”活动,从征集到的47部省内外作品中评选出《观鱼》、《断机教子》、《峄山道乐》等17部作品获奖。2015年继续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反映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文艺作品。围绕孟子思想、孟母教子、匡衡凿壁偷光等文化资源和历史故事,本土创作了《匡衡拒刻》、《邹鲁情怀》、《羊续悬鱼》、《孟子湖畔》等一批精品文艺作品和剧目,并在孟府景区、钢山剧院、城区广场等参与“孟子乡音”系列惠民演出。
2013年10月邹城市选送的平派鼓吹乐《赶山会》、广场舞《雩》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分获“群星奖”和“群星奖”优秀演出奖。2015年软弓京胡《乡村小景》和器乐合奏《美丽乡村喜事多》成功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省级节目;邹城市平派鼓吹乐《赶山会》、古筝《醉渔唱晚》参加“欢迎潘基文夫妇访问济宁文艺演出”。
重研究,树品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2013年成立孟子研究院,搭建起海内外孟子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名人故里的文化建设;打造孟子公开课国学品牌,邀请海内外孟学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开讲公开课,阐发孟子思想、弘扬孟子文化,提升孟子思想在国内外学术界重要地位和影响,唤发邹城人民作为孟子故里的文化自豪与自觉;举办首届孟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中西孟学对话,通过“东方孟子”与“西方孟子”之间的直接对话,实现了孟子思想的国际化交融,共同塑造和丰满了“世界孟子”的形象;举办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高端对话,开创孟子思想与邹鲁文化研究的新局面;成功举办两届邹鲁文化城市论坛,邀集30多个历史上受到邹鲁文化影响的城市代表齐聚孟子故里,共同发表《邹鲁文化城市宣言》,成立邹鲁文化城市联盟;开启《孟子文献集成》编纂工程,并于2015年4月份成功举办《孟子文献集成》第一辑首发式;举办孟子文献学高端学术研讨会,明确了未来孟子文献学研究的突破方向,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成立邹鲁礼乐团,对古代礼乐文化中的各种礼(束脩礼、开笔礼、成人礼、儒家婚礼、祭礼、乡射礼等)、金声玉振的古代器乐、历代各种礼的乐舞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恢复,并对古诗经乐谱进行了整理、演绎,按宋代礼制对儒家婚礼进行了完整演绎;除在两孟景区进行常态展演外,邹鲁礼乐先后赴湖南浏阳、韩国安东等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接待俄罗斯青年代表团87名青年在孟府参加中国古代成人礼仪式。
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以来,连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基层文化工作者数年的普查、挖掘和整理,截至目前,邹城市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整理和申报工作,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档案。截至目前,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05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个。
重引导,出政策,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
在早期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的基础上,召集图书、印刷、广告、娱乐等经营户进行沟通、商讨具体事项,按照类别组建成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使之成为引领行业发展、树立邹城市文化产业的良好形象、推动邹城文化产业的积极发展的社会组织。2013年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化产业博览会,评选 “十大特色文化产品”和“十大民间手工艺人”,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交流合作平台。2014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邹政发【2014】15号),并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座谈会、新闻媒体等多途径、多形式将此政策广泛宣传,传达到文化企业、文化经营业户和社会各界,激发和调动各方面投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将全市在建和新建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汇总,对符合奖励扶持政策的企业(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组织协调兑现奖励。2015年收集梳理出全市文化项目11类103个,建成文化产业项目库,包括文物保护项目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3个、孟子(儒家)文化传承项目6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2个、红色文化弘扬项目7个、文化品牌打造项目9个、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项目14个、文化产业发展项目20个、文化会展节庆赛事项目9个、文化人才培养项目1个。重点培植扶持邹鲁美术馆、峄山梦幻水世界、皇家香草庄园、国贸美术馆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引导文化企业开发设计、生产体现邹城特色的工艺礼品、特色文化产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项目的融合。组织专门人员对邹城历史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挖掘整理,积极推动文化要素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聚集发展,最终确立了以“教子有方·游学邹城”为主题,打造“孟子修学游”品牌的发展定位。“孟子修学游”产品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面向国内外不同年龄段游客,多角度展示儒家学说精髓,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力求以“孟子修学游”文化旅游品牌为引领,提升邹城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拉动邹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12月成功举办邹城市(深圳)文化旅游产业交流会,通过展会招商和专题招商,推介、开掘邹城文化旅游“富矿”,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旅游与科技、文化旅游与资本、文化旅游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邹城市城乡文化产业已形成古玩书画、网吧经营、图书音像、歌舞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出版印刷等10余条文化产业链,共有文化产业项目103个,文化企业为1336个,1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专业文化市场4处(铁山书画市场、万佳园文化产业园、孟子文化市场、昌平山文化市场),济宁市级文化产业文明经营单位3个(新华书店、钢山剧院、大世界娱乐有限公司),现有院线电影2个(新世纪电影城、贵和广东大地数字影院建设有限公司济宁邹城分公司)。邹鲁美术馆、山东皇家香草庄园有限公司、上九古村等3家单位入选第五批济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唐村镇、峄山镇留驾庄村、太平镇尹沟村等3个镇村分别凭借文化创意、民俗体验、戏曲演艺成功入选济宁市首批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重实际,增引擎,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
在广场、在社区、在学校、在村头……一台台精彩的群众文化演出轮番上演。台上,演员们激情投入,台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活动的承办方之一非遗传承中心(豫剧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依托邹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千场演出惠民生系列活动,文化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豫剧团自身也成为改革中幸运的“弄潮儿”。
“十二五”期间,邹城市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统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重点,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重点难点领域改革为主要任务,邹城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补足短板,重拳出击。非遗传承中心自成立以来,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比改革前平均提高近50%,充分调动起专业院团演职人员工作热情。
五年弹指间,高歌破浪行。踏着转型跨越发展的时代节拍,邹城市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一定会继续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热烈拥抱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春天。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