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1月21日,济宁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孟子故里邹城市推荐的邹鲁礼乐、阴阳板、尚寨竹马、吹糖人与石门小鼓等5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传承人而存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来说,人的传承尤为重要,”邹城市文化馆非遗办工作人员高兴地说,“我们推荐的‘平派鼓吹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也已进入文化部评审程序,有望在新年后传喜讯。”此次公示完毕发文公布后,我市济宁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达11人。
2015年以来,邹城市非遗保护成果喜人。“软弓京胡”、“峄山会”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邹鲁礼乐”、“祭孟大典”、“剪纸”、“峄阳古琴”等4个项目入选第四批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药香制作技艺”、“手绘葫芦”“柳琴戏”等11各项目入选第四批邹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整体性保护方面,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邹城市各级非遗名录已经突破百项大关,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济宁市级21项。
为让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邹城市一直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的新举措。利用各种特色节庆日,通过展板展牌、展室、培训班和绝活展演等形式,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技艺免费传”、“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同时,组织与鼓励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走出去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各种活动。仅2015年,在全市广场、公园、景区、村居开展相关活动达200余场次,在国内外以及高校举办巡展交流活动达10余次。